下列視頻的內容重點:
什麼叫有尋有伺?
唐代玄奘法師的翻譯:有覺(有尋)有觀(有伺)
有尋: 等於我們晚上走夜路,掉了一毛錢了,拿個電筒來找,就叫“有尋”。
有伺:找到了,這一毛錢在這裡,用手電筒的光圈照著它不動,這個就是“伺”的境界。
我們打坐,想念頭清淨,清淨不了。怎麼才能清淨啊?就在尋找這個插頭,插在清淨的地方。
《瑜伽經》關於做功夫修行的內容:
1. 禪定(靜慮);2. 解脫;3. 等持(定慧等持);4. 等至(平等的到達那個境界)
修行,要達到離生喜樂(初禪)。
真的功夫做到,身心就可以分開了,達到身心有分離之感、有出離之想。對於人世間這個世俗越來越想離開了,而且在靜中,曉得這個思想、心理作用、精神作用,同生理兩個可以分開。如果功夫不到,氣脈不通,道理講得再好,功夫做得再好,始終還在這個肉體的生理上轉。
學佛要注意:“聞、思(研究)、修(真正去實證)、慧”。
不要光聽佛學,照傳統的,裝進來就算,自己不加思考,不加研究。
聞了要思,思了,真修去實驗,修是科學的實證,然後才得果位,成為佛的境界,大徹大悟。
學佛要先研究三界(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)天人表,把這個境界搞清楚。
修天人境界,根據佛學,怎樣由凡夫變成天人?
答: 十善業道(道德清淨了,功德到了)。修禪定不一定會變天人。還要看業報,修一切善行,看你十善業道修的功德到什麼程度決定你升哪個天。
(筆者按: 十善業包括永離殺生、永離偷盜、永離邪淫、永離妄語、永離兩舌、永離惡口、永離綺語、永離貪慾、永離瞋恚、永離癡見)
為何修功德能升天?
中國人說為善最樂。做了一件好事,心自然就開了, 快樂了。相反,做了不好的事, 心就閉了,不舒服了。 所以以善德養生陽氣。做到真的大善,一定是天人境界。
大善人分兩種:
1. 心行:心裡的、內心的思想是心行。內心思想表達在外就是普通的生活行為。十善業道是生活行為做到了人天的果報。
2. 外行:做到修行的和出家的生活行為。 但不一定內心心理上做到了。
學佛學禪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可以升天,升天並非究竟之路。修禪是真修實証之路。四禪八定是共法。不管是走小乘的四果羅漢的修持,或走大乘十地菩薩的修持,佛法的中心,根本修正的功夫就在九次第定(筆者按: 包括四禪、四無色定及滅盡定)上面。
修“安那般那”和白骨觀最快。因它很容易轉變生理、心理;很容易打通了道家所講的奇經八脈,達到成果;很容易做到密宗所講的三脈七輪。 氣脈一通了,心境、身心轉變了。初禪、二禪、三禪、四禪加上四定容易証得果位。
初禪生色界。色界初禪天。 初禪天就是梵眾天、梵輔天。
初禪到了,能馬上升天嗎?
不。到了初禪、二禪、三禪、四禪境界。 你身心的果報那個境界與天人境界是一樣的。等於儒家講的天人合一。
當真的修到了初禪,生了天人境界,天人境界最容易墮落 。因為福報大了。越是在天人境界,越容易墮落。 所以佛法講:富貴發心難,貧窮佈施難。 因此佛以苦為師,以戒為師。越苦越容易發心。
升天不升天得配合心裡的願力。不光講理論,要配合自己修持、反省,觀察清楚。
初禪到了初禪天,到了色界,就是色界天的初步了,才能夠說超越了欲界。欲界裡有五欲:人世間的男女色欲、飲食欲、財欲,名欲、睡欲。當修到了初禪、二禪之間,可以斷去人間的煙、火、食。欲界中的兩大欲,男女、飲食至少有一個清靜了。 男女關係最難斷。
二禪:定生喜樂。
張商英臨走時說:《法華經》所言全是真的!
從一禪到二禪,以什麼為標準呢?
如果拿小乘與大乘之間的學理,則以兩個大目標為標準:
以“見思惑”減除了多少為標準。修行要根本地知道什麼是“見思惑”,才可以打坐。
什麼是見?什麼是思惑?有幾個?
見:邪見、身見、邊見、見取見、戒禁取見。
思惑:貪、嗔、癡、慢、疑。
身見:還見到身體坐在哪裡,對身體有感覺。
邪見:偏見,跟正見差了一點,造成失之毫釐,差之千里。
邊見:靜坐到空了,覺得自己空了,便落到邊見上去了(空有了邊界) 。
(其實):空有空的境界,它是一種境界。
見取見:主觀的認為只有自己學的那一套見解才是正確的。
取:把成見抓得牢牢的。
(其實):應該要跳得進去,也要跳得出來。
戒禁取見:過於執著戒、禁。(其實):應要入乎其內,出乎其外。
應將五見破除,把學到的佛法、道理消化, 化為自己的營養,靈活運用。
思惑:貪、嗔、癡、慢、疑。入胎時就已存在,是前生帶來的,是思想內的成分,很牢固。
貪:貪名、貪利是欲界的貪。
嗔:有脾氣。
癡:頭腦不通,見解不清、不懂。
慢:所有的錯都認為是別人的錯。 自戀,覺得自己最好。是自小養成的習性(例如:認為全世界只有媽媽做的菜最好吃)。
疑:絕不相信自己。懷疑自己、別人及一切。是多生多世帶來的習氣。
不要被“見思惑”困住。知道了,就可以斷了,就見道了。
迷惑:把自己困住了,挷住了自己的思想。
到一禪、二禪的境界來了後,不要刻意去檢查。 自己自然會檢查。 靜極了後,自己把這些心理狀況都拿掉了,自然會看到。
修行最重要的三個字:【境】:境界; 【行】:可以做到的行為; 【果】:得到的那個成果。
坐起來後,為什麼不能定?
見道、修道都難斷的是:
時間觀念:計算著坐了多長時間。
空間觀念:執著要坐在哪裡
時空兩個觀念,已經把你困住了。困住是身見,身體的感覺狀態。
釋迦牟尼佛在小乘經典《阿含經》:
念頭有個念,修行的法門有十念法(十個大原則,方法):
念佛、念法、念僧、念戒、念施(念佈施)、念天、念安那般那(念出入息)念身、念休息、念死
隨便修哪個法門,都可成道,包括了禪宗、密宗等一切。
如此去做,初禪、二禪的境界不難做到。
道家提倡性命雙修:
“只修性不修命,此是修行第一病。但修祖性不修丹,萬劫英靈難入聖。”
與佛家的《性命圭旨》相近。
筆者註: 根據佛光大辭典(慈怡法師主編):見道以前者為凡夫,入見道以後則為聖者。其次,見道後更對具體之事相反覆加以修習之位,即是修道,與見道合稱有學道。
如無法觀看下列視頻, 請按此連結: 南懷瑾老師 南禪七日完整版 01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