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7月28日 星期二

《論語》點滴 第六講: 為政篇 第一

主講:佘潔芳女士

各位聽眾,大家好!今天研究《論語》為政篇的第一章。孔夫子在這一章書中為弟子們分析「為政以德」、「無為而治」的效果。經文是這樣的:

「子曰:為政以德,譬如北辰,居其所,而眾星共之。」

孔夫子說:「一個領袖治理國家,想要達到國泰民安的效果,首先要施行順天應人的德政。自己本身要有高度修養,作為人民的模範。以倫理、道德、禮樂、刑政作為教化、治國的大綱,使人民生活安定。這種無為而治的治國方法,是萬古常新的。就像天上的北斗星辰,只居其中,而滿天的星宿,都繞著它運行。春夏秋冬,年年如是,經歷古今,絲毫不亂。就如聖帝明王,施行仁政,以德服人,成就不嚴而治,無為而成的仁政,成為千秋萬世歷久不變的大經大法。」以上就是經文的淺解。

從上述的經文中我們知道,一個國家人口眾多、關係複雜,是非糾紛的確在所難免。要如何使關係複雜的社會,歸於一致;是非糾紛的人事,歸於正常;使上下和睦,相安無事;是治國者要面對的至為關建、重要的問題。

一個執政者,必須要了解人民的需要,然後才能夠歸順民心。那麼,人民究竟需要什麼呢?原來包括精神和物質兩方面。物質是衣食住行日用所需;精神就是倫理、道德、文化、藝術等的精神食糧。一個為政者,領導人民,若能使人人衣食充足,又以倫常齊一人心,百姓自然曉得知恥,自別於禽獸,自然尊重國家法律,自動止惡向善。這就是「為政以德」的大同之治。相反,若果在上者不懂體恤民生艱苦,又驕傲自大,獨裁專斷,就一定失敗。歷史上有很多證明,已說明了這一點。

我想起一個古人的故事來引証一下:
話說,當年有個國君叫魏文侯,大權在握,富貴尊榮集於一身,真是威風八面。人生的快樂,可謂享盡了。有一天,他大宴群臣。一時高興,叫一個名叫師經的樂師彈琴,自己則手舞足蹈地唱歌。他唱道:「使我言而無見違。」意思是:我是一個有絕對權威的人,我的話講了出來,任何人都不准違背我。怎知道歌還沒唱完,師經已雙手舉琴向魏文侯的身體擲過去。魏文侯冷不防師經有此一著,雖然已立即低頭避開,但已擲損了頭上的帽項。

魏文侯非常地惱怒,問左右大臣:「作為人臣,用琴來謀殺其君,該當何罪?」
他的左右齊聲說:「論罪當烹。」
魏文侯於是命令武士將師經煮熟。
師經說:「且慢!先讓我講一句話再受死,可以嗎?」
「好!就讓你死得甘心。快說吧!」
師經說:「昔日唐堯虞舜做皇帝的時候,他說的話,他治民的方法,並非獨斷獨行,而是聽取眾人的意見,用最完善的方法去施行政策。他心裏常常恐怕因自己說錯、做錯,害了天下的人。所以他很害怕沒有人反對他所說的話。

此外,帝亦能夠以身作則,自己非常儉僕,卻想天下人能夠富裕。他引導人民順著天時、地利去解決衣食住行的生活,又引導人民禮樂、倫理,使人民知道負責任和守秩序,大家因此能和平共處,天下太平。

處處為人民著想,無微不至,他還說:『天下若有一個人受飢寒,一個人犯罪,也都是自己做得不好,不懂得教,是自己害了他,一切都是自己的責任。』

你看看,帝的愛心、帝的仁政,感動了天下人,使天下人心悅誠服,因而成就了「垂共而治」的大同景運。

桀紂做的就不同了。他說的話、做的事,不容許任何人參與意見。只要一聽到有人反對的時候,馬上就要將這個人殺死。。他還經常說:『我所講的話,不管有沒有錯,別人都無權管我。因為我是絕對權威的人,我要你生就生、死就死。這才顯得我威風呢!』就因為桀紂的殘暴不仁,百姓對他恨之入骨,最後家破國亡。

方才,微臣聽到桀紂在說話,所以就義不容辭地拿起琴要擲死他,免得他殘害忠良。我擲的是桀紂,並不是你呀,主公!」

魏文侯當堂面紅耳赤,十分慚愧。立刻指著武士說:「放了他,恕他無罪,是寡人的錯。來,將琴掛起來,帽子也不必修理。寡人看到這頂破帽,就會警惕自己,不可驕傲,否則就會成為禍國殃民的罪魁禍首了。

各位朋友,這個故事就是說明魏文侯的驕傲,若不是師經忠心地以死諷諌,就會驕傲自大,可能變成桀紂的收場了。

我們從以上的故事了解到,一個元首的成功,並非來自權勢的耀武揚威。試看歷史上那些叱吒風雲,不可一世的梟雄,皆以霸術治民而最終失敗。所以為元首者,必有其過人的德望,本身深明五倫八德的真義,又會以大眾的福利為前提,自然而然就成為了社會仰望的對象,大眾擁護的人物。這些有成就的大人物,他們的令聞聲望(有美好的名聲),絕對不是用金錢、物質、權勢堆砌出來的。因為理想完美的群體生活,無論是國家、集團,還是一間公司,雖然成功都有各種不同的條件,然而領袖人物卻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環。領袖是群體生活行為上的前導。一個有德行的領導者,時而以身作則,使人效法;時而發號司令,使大眾有所依循,才不致有各自為政的亂事發生。所以一個卓越英明的領袖人物,實在是全體大眾的希望所託。

古今往來,凡是立言、立功、立德、大公無私的領袖,都會得到大眾的信賴和擁護。由此可知,作為元首者,能夠「為政以德」,自然就有一種輻射的力量領導群倫,成就偉大的功勳。世上任何的權威,比起德望的力量,真是渺乎其小,微不足道。

撇開一國的政治不說,其實治理一個團體、一間公司、一個家庭,又何嘗不是一樣的道理呢!就說治家的道理吧:父母就是一家之主。我們做父母的都希望一家和睦,兒女孝順。但這是需要用心血栽培,才能夠有成果的。否則,不善於治家,養個不肖子,不但苦了自己,亦害了兒女的終生幸福,還影響了社會安寧,害了別人,就更不得了啦!所以作為父母的,就應「為家政以德」,以身作則。

首先自己要孝順父母、翁姑,無不良嗜好,作為兒女的模範。身教之外,亦以言教。當兒女在嬰兒的時候,就開始教,所謂「養子從小教,桑枝從嫩坳」。應該做的事就教他規規矩矩的去做,要學禮、學賢。不合禮的,就絕對不讓他做。

不可以用強迫的教育,動不動就打得他們遍體鱗傷是不可行的。打孩子要用正確的方法。正如一個國家有刑罰,但都是不得已才用。所以,當兒女有錯,我們首先要解釋他們錯在那裏。因為不肯改,才迫不得己動手打。但打在兒身,痛在母心。所以只需輕力地打他的小手,讓他知恥、知醜,便知道會改過了。兒女知道打他是為了愛他,就會心生慚愧,而聽教聽話。

此外,千萬不可以對兒女說謊。例如說:「我回家時買一輛單車給你好嗎?」兒女信以為真。但到頭來發現是父母騙自己的時候,經歷多年都不會忘記。

曾經有一件事是這樣的:
話說有一位女士,她只有一個兒子。她一直都非常痛愛兒子。但是,兒子始終對母親都貌合神離,經常獨自在房間裏偷哭。女士無法明白為何兒子經常如此,便請人去試探地問他。豈料她的兒子竟說是因為想念自己的親生母親。
朋友驚訝地說:「你母親就在這裏,有什麼好掛念?」
兒子說:「不是這個媽媽……總之,不告訴你!」

女士突然記起,原來自己曾經講過一句話,想不到兒子依然記得……
有一天,兒子很淘氣,她就隨口說:「難怪你總是教不聽話!你不是我生的,是婆生的所以不願聽我的話。」
結果兒子信以為真。


所以,對子女一定要言而有信。要建立起兒女對父母的信任。千萬不可以亂說話。兒女見到父母的舉止,最初是模仿,後來就會運用在自己的現實生活上。若果不善於教導,就會惡性循環,一代不如一代,苦了自己,害了兒孫,亦影響社會安寧。所以做父母的,一定要做好,使兒女敬愛你、尊重你、學習你的一切優良傳統。這樣培養出來的兒女就必定孝順、成才。父母慈、子女孝,就是善性循環。將來世代都是孝子賢孫,亦為社會帶來幸福和平。這就是家庭教育,「為政以德」的解釋。

如無法觀看下列視頻, 請按此連結: 
《論語》點滴 第六講: 為政篇 第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