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講:佘潔芳女士
孝經原文:
子曰.君子之事親孝.故忠可移於君.事兄悌.故順可移於長.居家理.故治可移於官.是以行成於內.而名立於後世矣。
在這一章,孔夫子將揚名顯親的道理具體分析出來。
孔夫子說:「做兒女的,孝道是要做到揚名聲、顯父母,才是尊親的大孝。要揚名顯親並不難,只要在家盡孝就可以了。 只要孝順父母做事情就可以達到天性流露。」 但是有人問:「孝順父母是家裡的事,又怎能夠達到天下後世都聞名、受到人們的欽敬呢?」夫子說:「其中的道理是這樣的:一個孝親的人,平時對父母敬愛,就會以敬愛父母的真心為國家服務,他必定克盡臣職,盡忠報國;一個盡悌道的人,在家裡已經習慣善待兄長,他就會以友愛、以長幼不亂的次序尊敬上司,自然就服從命令了。 君子在家便能夠調合家庭,夫婦相敬如賓,教子有方,六親相愛,鄰裡和睦。用這種井井有條的治家的方法去治國、治民,自然就愛民如子,尊賢容眾。所以只要我們由內至外,從近到遠。立身躬行忠孝的人倫大道,將來就會是揚名於後世的聖賢,這就是尊親的大孝。 」
在這一章裡,我們瞭解到,(源自《中庸》的)「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」和「譬如行遠必自邇,譬如登高必自卑」的解釋。明白這個道理之後就知道,只要你立身行道,未來就可以揚名於後世的原因了。
其實一個家庭和整個國家都是同一個道理。 君主的恩就是父母的恩,盡孝盡忠,其實都是天性流露。
要注意的是,治國和家雖然是同一個道理,可又有本末先後之分。因為天下之本在國,而國之本在家,家之本在身。故此治家之道,由自己做好修身開始;而治國之道,由自家做好開始。如果自己修養沒做好,兒女不聽話。又怎能夠治家呢?家庭六親都不和,又怎可以治國呢?
故此,修身就是人生第一步的功夫。我們自幼年至壯年都要接受三個階段的教育:第一段是家庭教育,第二段是學校教育,第三段是社會教育;做官的,也要經歷三段政治:第一段是家庭政治,第二段是管轄政治,第三段才是國家政治。 這就是有本及末,由內而外。先後分明的秩序。 我們都讀過《大學》。《大學》裡面有八個條目按次序為:「格物、致知、誠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」。有人會這樣問:「這個道理是對的。但是為什麼會後世聞名又受到人的欽敬呢?我還是不太明白?」原來其中是有道理的。不如我用故事的方式印證一下。
話說在清朝 康熙皇帝的時候,有一位進士名叫陸稼書,他為人孝悌雙全,清廉正直,愛民如子。他歴任嘉定和靈壽縣令。當時受他感化的人不計其數。我就舉其中一件事來說吧:
話說有位老婦人,她被兒子打穿了頭,便到衙門去告忤逆狀。陸大人在審問之下就知道他的兒子性情暴躁、不知禮儀,導致他打罵母親。照道理應該判他坐牢,但是看到這位老婦人如此淒涼,如果不想辦法救她的話,這位老婦人就會孤苦無依,日後不知怎麼生活。陸大人於是就想出了一個好方法。他叫衙差帯母子二人到後花園暫住,兩母子住在同一間房內。因大家彼此厭憎之故,兩人互不理睬。
他們經常看著窗外,原來對面是太夫人的臥室,兩個人看到房內的一切情形:陸稼書夫婦每天一早就來請安,侍候太夫人起床, 梳頭洗臉,又服侍她吃早餐,下班之後又來問安,母子婆媳之間那種天倫之樂,真是很難形容。 陸大人將每天上堂所辦的案件,不論大小一一向母親稟告。講到辦得好的事情,太夫人就好高興,摸一下大人的頭說:「真是好孩子,辦得很好,你母親很開心,沒有辜負你父親的教導和朝廷對你的信任。 」而大人就像小朋友似的依偎在母親的懷抱。如果講到案件辦得不好的時候,太夫人就會嚴詞責備,大人就低頭受教,甚至斟茶認錯,認完錯之後又再繼續講下去。 到了晚上,兩夫婦又來服侍,直到太夫人上床睡覺,兩夫婦才返回房中休息。
對面房的兩母子每天看到這樣的情景,都楞了。心裡非常難過,尤其是那位忤逆的兒子。他想到大人是做官的都那麼孝順,而自己卻那麼忤逆,還對母親拳打腳踢;又想起母親平日對自己也相當疼愛,但是自己不但沒有領受到母親的偉大,還視她為眼中釘,覺得自己禽獸不如。
這個忤逆的兒子良心發現後,就再也無法忍受自己內心的痛苦,於是走到後花園的假山旁,伏在那裡放聲大哭。哭聲驚動了大人,便走出來問:「你為何如此傷心?是否下人待薄了你?」
這個逆子馬上跪在地上,叩頭說: 「不,只因為我覺得良心有愧,對母親太不孝了, 太對母親不起了,求大人判罪……」
他母親聽到了,馬上跑了出來,跪在那裡叩頭說:「大人那,不關他的事!是老婦人不懂得教兒子, 所以兒子才這麼壞, 求大人你放過我的兒子吧! 」
大人說:「太好了!你們明白了就好。要知道母慈子孝是為人應有的義務,做父母的對兒女要管、要教、要保護他也要養他;而做兒女的,對父母要孝順、尊敬、又要孝養他們,這就是做人的責任。日後要好好地改過自新,從前的事就不要再提了。」
於是,就放了兩人回家。母子兩人謝恩回家之後,果然就變得母慈子孝,過著幸福的生活。
陸大人歸天之後被諡為清獻公(乾隆初年,陸稼書被追諡為清獻公),又被視為清代的聖人, 他的生平直到現在都被傳為佳話,這就是名立於後世的證據。我們中國古代所謂的名譽,不只是說富貴雙全,還包含有德性(行)在內。
凡是古今有德性的人,都是道成天上,名留人間。陸清獻公只是其中之一。 用這種方式來印證,不知各位認為合理嗎?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