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9月30日 星期三

《論語》點滴 第十一講: 《述而篇 第七》

主講:佘潔芳女士

你們好!今天研究《論語 述而篇》的第一章。孔子在這一篇講出自己述而不作,繼往開來的志向。經文是這樣的:

子曰。述而不作。信而好古。竊比我老彭。

孔子說:我一生都是將古時聖帝明王遺留下來,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經大法演繹出來。所謂祖述堯舜憲章文武(遵循堯舜之道,效法周文王、周武王之制),並無自己的創作。至於說刪詩定禮(刪詩書,定禮樂)、著《春秋》、成《孝經》,無非都是把先王的說話敘述出來。因為創作禮樂,必須是應運而興,有德有位的聖人才可以定出一代的典章法度,以齊萬民之心志。因此在下位的我又焉能自用(固執己見、自以為是)自專(自作主張,獨斷專行)呢?我生於當今之世,眼見綱常紊亂,戰爭連年不息,使我懷念古時聖帝明王的大同之治,確信綱常禮樂,是匡扶正氣,振起綱常,收身齊家治國平天下,萬古常新的大經大法。因此我私下認為,自己雖然不敢與古時聖人相比,但亦要立志跟商朝的賢大夫老彭一樣,用學而不厭,誨人不倦的精神,將古聖先王的大道發揚光大。這就是我一生的抱負。以上就是經文的淺解。

讀完上述經文,不得不讚歎孔夫子的偉大!孔夫子周遊列國,耗盡精力,為的就是拯救當時的頹風。就算遇到重重困難,都不憂不懼。夫子的一生,致力於述而不作,信而好古,闡揚先王以「孝」立教的道理,循循善誘,誨人不倦,不止成就了三千弟子、七十二賢、四配十哲,更垂教百代。所謂「一世教人以口,百世教人以書」,一部發揚「倫理」、教「忠」、教「孝」的經書,流傳於後世,使千秋萬世的人受益無窮,功垂天下,德澤萬古。夫子的聖德,可謂集諸聖之大成,又有誰不承認、不尊敬的呢?

可惜古今有很多人,對古時候的綱常、禮教、典章、法度有懷疑,想完全創新廢舊,認為歷史上所記載的,都是失敗的。正如漢高祖,當年漢高祖平定天下之後,他認為江山是從馬上打來的,因此重武不重文,認為古時的禮節太煩瑣,於是就下令廢棄前朝的禮制和朝儀。

可是那些有功的大臣都是出於山野的匹夫,不懂朝廷君臣尊卑之禮、大小官階之秩序,經常在朝廷中飲酒爭功。飲醉的時候,更唱歌喧譁,拔劍比武,弄得烏煙瘴氣。完全沒有朝廷的體統。漢高祖心理十分厭惡,卻也無法禁止。

當時有個博士叫叔孫通,就趁此機會進言:「啟奏陛下,臣有一言,請陛下垂聽。當日陛下征戰之時,先王禮樂可以不講,但現今帝業已成,要守成,就非用先王的禮樂整頓朝綱不可。若果任由大臣喧譁取鬧,豈非有失天朝的威望,請陛下三思。如果陛下起用一眾儒生,與微臣一起定下朝儀,維持國家的鋼紀法度,就會不失陛下的威望了!聖意以為如何?」
漢高祖已經被大臣搞得頭昏腦脹,就答應了叔孫通的建議。

長樂宮建築完成,群臣朝賀之日,就開始實施朝儀的禮節。文武百官,自始至終,都依規蹈矩,直至完成當日的宴會為止。漢高祖非常歡喜,不禁讚嘆:「寡人到今天才知道,禮樂是這麼重要的!也明白到天子的尊嚴是從禮中表現出來的。卿家立功了!」

我們從以上的故事中瞭解到,人有禮則安,無禮則危;國有禮則治,無禮則亂的道理。我們怎可以忽略禮樂呢?

在現代社會,有很多人誤解,認為古時候的禮樂不適用於現代。認為只述而不作,又怎會有進步?其實所謂述是分析出人道的真義。例如敬天地神明、紀念祖先、孝順父母、守國家法律、尊師重道、友愛兄弟、和夫婦、睦鄉鄰、教導子孫等精神,無論在任何時代都不可缺少。只會因應社會制度,因時制宜有一點修改,而大綱大目是相同的。例如,古時候結婚要行禮,現在結婚一樣要行禮;古時候讀書要考試,現在讀書一樣要考試。有人說:「既然一樣,何故還要口口聲聲強調古時候的禮教呢?其實所謂強調古時候的禮教,是要講出禮教的精神而已。為何古人結婚要用三書六禮,現在結婚要證書呢?古時要拜天地祖先,今日要在註冊官面前宣誓、在親友面前簽名、要大宴親朋……原來經過各種禮的儀式,才能表現出結婚是一件很鄭重的事。因為夫婦是人倫的大端。但是如果今天結婚,明天離婚,禮的精神價值就不存在了。

講到考試,其實是為國家選拔人才而設的。如果學生不肯腳踏實地努力學習,只在將近考試的時候通宵準備,或者投機取巧,依靠天書但求過關了事,又是不是失去了考試是為了求取學問的真正精神和價值呢?如果沒有真正的學識和修養,不要說是為國家做事,恐怕對自己的謀生能力都有影響。

我講一段故事給大家聽:
話說,有一個人叫阿象,非常懶惰。小時候懶讀書,長大了又怕做工。已經四十歲了,還靠爸爸養他。他爸爸二十歲時生他,現在已經六十歲了,兒子仍然未能自立。他很擔心,就帶兒子去算命。怎知算命先生說:「爸爸命苦,要捱;兒子命好,有福享。爸爸八十二歲壽終,兒子六十四歲就要死。」阿象聽完放聲大哭。爸爸安慰他說:「阿象不用傷心,爸爸八十二歲才死,很值得了。」阿象回話:「我哭是因為你死了之後,還有兩年,我靠誰來養我?」

各位,不要以為是笑話。在現實生活中,像阿象的人太多了。我朋友的兒子就是這樣的。他的母親辛辛苦苦把他養大,誰知道兒子非常懶惰。上學時每年留級,後來索性不再讀書。出來工作後,又竟然做十日休一年,甚至裝模作樣騙母親,謊說上班的時候被鬼追,睡覺的時候又被鬼推。他的母親聽完害怕,就讓他不用上班。於是他就得其所哉。每天去玩,每晚看電視不睡覺,將一生的寶貴時光浪費,做了個廢人。

為何不立志創基立業,做個偉大的聖賢中人呢?如果他肯聽經書,就知道為人應盡的責任,就會勤奮好學,又怎會放棄自己的大好前途呢?


如無法觀看下列視頻, 請按此連結: 
《論語》點滴 第十一講: 《述而篇 第七》

2015年9月24日 星期四

《論語》點滴 第十講: 雍也篇

主講:佘潔芳女士

大家好,我們又見面了。今天研究《雍也篇》。孔夫子在這一章跟弟子仲弓討論有關修養問題的問答。經文是這樣的:

子曰。雍也。可使南面。
仲弓問子桑伯子。子曰。可也。簡。
仲弓曰。居敬而行簡。以臨其民。不亦可乎。居簡而行簡。無乃太簡乎。
子曰。雍之言然。

話說有一天,孔夫子在課餘之暇,跟第子冉雍(字仲弓)閑談。孔夫子說:「呀,你的修養功夫大有進步。為師看到你言行莊重,絲毫不苟且,待人又寬容大量,處事簡單而有條理。這一種修養用在南面稱尊,君臨天下的話就差不多了(筆者註: 古代以面向南為尊位,天子、諸侯和官員聽政都是面向南面而坐,所以這裡孔子是說可以讓冉雍去從政做官治理國家)。」仲弓聽到夫子讚賞之後就連忙起身稱謝說:「多謝老師的教誨和勉勵,弟子會努力學習。不過弟子想請問夫子:「您老人家認為魯國的大夫子桑伯子這個人的修養功夫如何呢?」孔夫子說:「子桑伯子這個人也不錯。他處理政事能夠簡單扼要,不會瑣碎繁雜。只是,在私生活上,就較為隨便一點。」仲弓接著說:「夫子呀,以弟子的愚見,一個執政者,應該以身作則。平時的言行舉止也都應該端莊嚴謹,不可以隨隨便便。因為,作為一個上位的人,要做人民的模範。自己做得好,就會上行下效。以這種居敬行簡的方法去處理政事、教化人民,不是非常好嗎?如果一個在上位的人,他在私生活方面漫無檢點,處理事務又不重視行政組織,一味簡化隨便,人人都跟著隨便敷衍,事情又怎會有結果呢?這種居簡而行簡得治民方法,會不會太簡單隨便了呢?」孔夫子聽完之後,就點頭說:「不錯,,你說得對。一個人無論對己對人,都應該以『敬』為主。」

以上就是經文的淺解。這段經文啟發我們:
一個人立身處世,都離不開一個「敬」字。的確,有很多人對於日常的私生活都隨便慣了。每天匆匆忙忙地起床,被也不摺就上班、上學了。到放學、下班的時候,回到家,一進門口坐下,順手脫了鞋、襪、衣服就亂放。如果覺得熱,就連衣服都不穿,只剩內衣褲。其實這樣不太好。如果有親戚朋友突然來探訪,你說有多難為情呢!

講到這裡,我就講一個故事給大家聽:
話說清朝 乾隆皇的時候,有一位大學士叫紀曉嵐乾隆皇任命他為總編輯在皇宮內整理《四庫全書》。這位大學士為人率直、恢諧,長得肥胖。在家喜歡隨隨便便。有一年夏天,天氣非常炎熱,他正在皇宮辦事的時候,因為怕熱,於是把外衣脫下,只剩下內衣褲,他吩咐了太監“皇帝來的時候要預先通知他”後,便埋頭執筆編寫。

不料,乾隆皇卻在這個時候,只穿著青衣小帽便服前來。到了門口,太監還不知道。到了面前,看到是皇帝,太監才馬上跪下,大叫:「皇上駕到!」

紀曉嵐一聽,不得了。看著正在進來了,便手忙腳亂地攢到床底下去躲避。誰知乾隆皇已經全看到了。他笑而不語,坐下來看書。紀曉嵐在床底下又悶又熱滿身大汗,又不敢出來。雙眼近視又看不清。

過了很久,聽見鴉雀無聲,便心想:「皇上見不到我,可能走了吧!」於是就輕聲地問太監:「公公啊,老頭子走了嗎?」
乾隆皇拉长了声音回答說:「老頭子還沒走,你想怎樣啊?」
紀曉嵐嚇得心臟撲撲的跳,深悔失言,立即就從床底下爬出來,叩頭認罪:「微臣該死,微臣該死。因為怕熱,所以沒有穿禮服。知道皇上駕到,赤身露體恐怕褻辱皇上,不敢見駕就避到床底下去了。請皇上恕微臣不敬之罪。
乾隆皇說:「寡人恕你不敬之罪可以,但是要依寡人一件事:你解釋一下『老頭子』三個字是什麼意思!」
紀曉嵐說:「請皇上細聽:皇上稱萬歲,故曰『老』;皇上乃是一國元首,故曰『頭』;皇上乃是天子,故曰『子』。三個字合起來就是『老頭子』。乾隆皇不禁一笑,就赦了他無罪。

在這段故事中,紀曉嵐犯了三種不敬的大罪:
一、在皇宮辦事赤身露體,不敬;
二、看見皇上,卻攢到床底下,不出來接駕,不敬;
三、叫皇帝的外號,不敬。
如果不是乾隆皇的寬宏大量,紀曉嵐就犯了欺君之罪,可能要殺頭了。所以說,居處不敬是多麼的吃虧!

講到這裡,我又想起年輕的時候曾經跟一位老師學醫。老師已經六十多歲,還沒有結婚。每次都是臨到結婚的時候就分手了。我一直想不通原因。直到有一次,老師病了。作為弟子的我,應該去問候,於是就去登門造訪,然後就恍然大悟了。原來老師的家,淩亂不堪,塵埃滿佈,幾乎無容身之地。難怪沒有女孩子願意嫁給他。結果我的老師一生都是王老五。

從以上的事例我們瞭解到:整潔是人生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。不要小看一個人的整潔,因為由小可以見大,見微知著。一個經常注意到自己書包整潔的學生,將來長大之後多數是生活有條理,而且能夠經常檢討自己的行為,知過即改的好人。一個經常保持身體整潔的兒童,將來成長之後,就多數能夠擔當重要責任,而且會有廉潔的操守。因為由身體而聯想到心靈,彼此有種連鎖性的關係。能留意家庭上的整潔,才能夠產生社會的整潔。因為習慣個人與家庭整潔的人,自然就會將這種習慣擴大,因而也會注意到公共場所的整潔。例如學校或者公司,它雖然不屬於個人家庭,但是,一個主敬存誠的人,就會知道,既然在這間學校讀書或者在這家公司做事,學校跟公司就好像自己的大家庭一樣,維持公司和學校的環境清潔,保護所有的物件,就等同保護家庭。

再將這種精神擴大,用於國家社會某一處的地方環境,也都是一樣。例如,我是社會的一份子,就有責任盡自己的能力,使社會整潔,達到社會安寧,保護公共事務。這些就是「主敬存誠」(真诚恭敬的心)的一種修養。這種修養,無論對己對人都非常重要。

2015年9月16日 星期三

《論語》點滴 第九講: 公冶長篇 第五

主講:佘潔芳女士

大家好,今天研究《公冶長篇》。這一章講出孔子的知人和大義凜然的事例。經文是這樣的:

子謂公冶長。可妻也。雖在縲絏之中。非其罪也。以其子妻之。」

孔子說:「公冶長這個弟子,有女兒的話,就可以將女兒嫁給他,付託終生。為什麼呢?因為他的德行非常好。雖然他現在監獄內,但是他並非因為犯罪而受監禁,只是誤會而已。公冶長雖然無辜入獄,但是他並沒有因此而怨天尤人。他從容淡定,舉止不忘於禮,足以表現出他平時的涵養功夫,所以我就認定他是我的東床快婿,並決定將女兒許配給他做妻子。」

以上這段經文,讓我不由自主地對孔子的大義凜然肅然起敬。公冶長因為嫌疑殺人而入獄。當時有很多人胡亂猜測,傳言一傳十,十傳百,全都講得像真的一樣。

但是,孔夫子卻獨具慧眼睛,不同一般人的見識,只是道聽途說,便信以為真。他認為要知道一個人有無品德修養,以及忠奸邪正,應該是從平時的言行判定。世上任何事物,都有外貌。外貌就是內心之窗,心有所思,必形於外。所以觀人於臨財;觀人於臨難;觀人於忽略;觀人於酒色;從這四處去觀察,行為是否茍且,就可以判定他日後的一切邪正行為。

公冶長平時在這四方面都不苟且,又怎會有殺人之理呢?所以夫子為了替弟子澄清這段冤獄,竟將女兒許配給他為妻。這就是大義凜然之所在,非一般人所能做到。

講到這裏,我先講一下公長入獄的原因:
據說公冶長聽得懂鳥語。有一次,當他由國返回國,走到兩國的交界的時候,聽見幾隻小鳥在樹上大聲吱喳。他留心一聽,原來是鳥兒正在互相叫大家去清溪食人肉。這時,他又看見一位老婦人,一邊走,一邊哭:「請問先生你貴姓?有沒有看見我的兒子?他出門數天未返,我這幾天心驚肉跳,若他有不測,不知怎麼辦了!先生,你知道我兒子的下落嗎?」
公冶長說:「婆婆,我叫公冶長。對不起,我不認得你的兒子,所以不知道他的下落。不過,我方才聽到一群小鳥在說話,都叫著要到清溪食人肉,不如你去清溪看看吧!」

老婦人便立即去了清溪。果然,她看見兒子已經死了,一大群小鳥正在啄食他的肉。老婦人就馬上報官,說兒子被人害死了。
縣官就問老婦人:「你從何處得知你兒子死亡的消息和屍體所在之處?」
「是一個名叫公冶長的過路人告訴我的。」
「那麼公冶長嫌疑最大。左右,快點把他拘捕歸案。」

公冶長因此被捕。審訊的時候,縣官便問他:「你為什麼要殺人?快快招供!」
公冶長說:「請大人明察。小人因為懂得鳥語,所以將鳥兒說的話告知老婆婆而已。實在並沒有殺人啊!」
「有這樣的事?既然你說懂得鳥語,就先下獄,等待我們查明真相。若你沒有殺人就恕你沒有無罪;若有欺瞞半句,就判你死刑!」

於是公冶長就在獄中住了六十天。
有一天,有一隻小鳥在窗口吱吱喳喳地叫。公冶長看著小鳥點頭笑笑。看守的獄吏馬上報告縣官,大人就立即升堂,傳公冶長問話:「公冶長,方才小鳥講了什麼令你點頭而笑?」
「回大人話,剛才小鳥說:『百蓮水邊有兩隻公牛打架,將一架載滿黍粟的車推翻,滿地都是黍粟,大家一起去食吧!』」
大人立即差人去訪查,果然屬實,公冶長就獲無罪釋放了。

以上的故事讓我們知道,世上有很多事情是我們意想不到的。自己不是局內人,不能妄下斷語,判別人的是非曲直。否則容易冤枉好人,成大錯,令對方心中痛苦就不好了,實在不必要陷自己於不義!

就講一件我親身經歷的事給大家聽:
我年輕時家境十分困難,曾經在一間當歸工廠內工作。有一天,快要下班的時候,有一位煮飯的工友,叫做阿新,對我說:「潔姐,我昨天煮多了飯,還有一些剩菜,你如果不嫌棄,就帶回家去吃吧,免得浪費。但是,你得跟我合作,千萬不能讓人知道,否則老闆會怪責我浪費,那就不好了。我用報紙把飯包好放在當歸的籃子裡,你下班時從後門偷偷拿走就可以了。」

於是,我就在當天下班的時候,偷偷地從後門把這些飯菜帶回家。
怎知第二天一早回到工廠,就有一些人像開會似的在那裡大聲討論。一個叫阿昌的說:「知人口面不知心,原來是個小偷,還好是我親眼看到的,不然整間店鋪的歸頭都被他偷走了。」
另外一個工友說:「捉賊要拿贓,為何當時不把他抓住?有沒有看錯啊?小心不要冤枉好人。」
「如果我冤枉她就人頭落地……」

我明知道他們是在講我本人,但是因為答應了阿新要保守秘密的緣故,只好含著眼淚低頭工作,內心的痛苦不問而知。後來阿新出來澄清,大家才知道籃子裡面的其實是一些剩飯剩菜。

這時工友們就指著阿昌罵:「你太不應該了!人家窮,你不同情就算了,還要冤枉好人。」
阿昌:「我怎麼知道?確實是很像嘛!」

當時如果新哥不澄清,大家就會誤會我,讓我的名譽受損。
如果問為什麼我不去解釋?那是因為當初答應過新哥。所以就情願自己含冤受屈,也不願意失信於人。我不會怪阿昌的指責。因為當時的情況,確實令人起疑心。

以上的經歷讓我認為:一個君子無論處在任何角度去觀人律己,都應該以忠恕之道作為出發點。要知道,一件事的真相,人的品德修養,是忠是奸,是邪是正,始終都會水落石出,難逃公論。而謹言慎行,嚴於律己,寬於待人,是一個君子應有的修養。

2015年9月6日 星期日

《論語》點滴 第八講: 里仁篇 第一

主講:佘潔芳女士

大家好,今天研究《里仁篇》。經文是這樣的:

子曰:「里仁為美。擇不處仁。焉得知。

孔子說:「一個君子,應該要謹慎選擇居住的環境。因為『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』,若果鄰里所住的人都不務正業,不忠不孝的話,就恐防受到壞風氣的熏陶,有意無意之中,學到一切不良的習慣,走入歧途,前途就會毀於一旦。但是,若果居住在鄰里的人,都是忠孝節義的仁人君子。朝夕熏陶之下,自然學到一切優良的品德,無形中就會進入聖賢的境域。所以一個人,不懂得選擇純樸風俗的環境居住,又怎算得上是有智慧呢?」

孔夫子在這一章中,勉勵大家小心選擇居住環境,千萬不能大意。俗語說:「遠親不如近鄰」,就是說明鄰里跟我們有密切的關係。一開門,朝夕相見、交談、來往的機會比較多。因此,鄰里的感染力非常強。在一言一笑、一舉一動之中,我們有意無意就會跟著學習,漸漸改變了自己的性格也未為意。因此,一個人成敗得失的關鍵,鄰里佔了很重要的因素。

有不少古今歷史事例可以引證。最明顯的,就有《母三遷》的故事:
孟子童年的時候家貧,唯有居住在墳場附近。孟子因為天天看著別人出殯,看著孝子哭喪的樣子、呼天搶地的情形,孟子就學孝子哭喪,每天都在哭。

孟子的母親是一位有德有才的賢母。知道這種地方不適合兒子居住,於是,就搬去城市附近,租金較便宜的屠房旁邊。豈料,孟子不久又學會商人的買賣口吻,不但學人討價還價,還學人屠豬。母皺著眉頭想,兒子善於模仿,居住的環境足以影響他的未來。於是,經再三考慮後,決定搬到學宮旁邊。結果孟子就學會了進退揖讓的禮節。母終於安下心,永久地居住了下來。後來孟子亦果然成為百代的聖人。

引伸到現在,我們看到很多青年墮落。究其原因,除了少數其他因素外,大多數都是受壞朋友和居住環境的感染而來,以至泥足深埳,抱憾終生,活生生的例子不勝枚舉。不如就講一個青年墮落的故事給大家聽:

話說,有一個叫葉倫的人,他是一個暴戾的街頭罪犯。他的大半生都在監獄渡過,現在已經變成殘廢人,靠輪椅活動,已經結束了他的犯罪生涯,現在剩下來的就只有孤凄寂寞,貧病交迫。

回想過去,再想想將來,他時時都熱淚盈眶,深感內疚,後悔莫及。看見很多和他自己一樣墮落的青年,不知回頭,不禁不寒而慄。於是他決心做點好事,每日坐在輪椅上寫筆記,將自己一生的遭遇寫出來希望警醒世人,不要學自己一樣受到如斯下場。

葉倫的自述大概是這樣的:
「我經常回想,如果沒有小時候的鄰居,可能我今天是個偉大的人。就算不是什麼偉大人物,也不至於有今天的下場。我的鄰居大多數都是遊手好閑、不務正業的人。有的走私、有的賣禁藥、有的賣賊贓、甚至賣淫。我的家人亦不例外。我祖父母和二叔、二姐做走私生意;大哥做小偷,我自小亦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,經常逃學,跟一些街童在街上追逐、嬉戲,更學會偷東西。後來被人逮到,被送到少年感化院。可是我不但沒有被感化,反而學得更壞,學會吸煙、賭錢、偷竊、扒錢的秘方;認識到更多不同背景的壞朋友。離開感化院後我就繼續偷竊。十七歲的時候,為女人爭風呷醋,開槍打傷人,被判入獄六年。出獄後,我仍不知悔改,更結夥搶劫,希望發大財。結果失手再次入獄。但出獄後並無好好做事,工作兩、三天就不願意再做,只想輕輕鬆鬆不勞而穫,覺得偷搶才是我的生活方式,工作只不過為了敷衍保釋官……就這樣,我偷偷搶搶地出入監獄,度過了大半生。直到後來因為一次偷竊,失足跌傷雙腳,造成終生殘廢,要坐輪椅。這個時候才有時間反省往日的胡作非為。但是已經噬臍莫及了。希望各位有為的青年,千萬不要學我。我是社會的罪人,祖宗的逆子。今天的後果,是我自作自受的報應。」

以上就是葉倫自述墮落的簡單故事。其實,在現今世界的每個角落,都有像葉倫這樣的人存在。我再講一個朋友的故事吧:

這位朋友姓,他是一個品德非常好的人。他孝順父母,勤奮工作,也沒有不良嗜好。可惜結婚後,他和太太搬離父母自己住,開始經常跟自己的鄰居來往。鄰居經常在家中賭博,先生也開始學會賭錢。

開始時,他只是逢場作興,但到後來卻變成無賭不歡並且越賭越大。有一天下班,鄰居約他一起出去合資賭博, 結果輸了40萬,鄰居便跟先生商量,由鄰居承認欠債,先生再每月還給鄰居。先生因此債臺高築,到處借錢都無法還清欠債,被妻子發現後更被大鬧一場,雖然妻子已經盡力幫忙,可惜二人傾盡所有家財都無法還清。正當夫婦二人幾乎山窮水盡的時候,鄰居突然被警察逮捕了。這時候才發現原來鄰居是個從事黃賭毒的罪犯,那間賭場也是他自己的。先生恍然大悟,原來是自己墮入了老千的陷阱。自此之後先生決定戒賭再也不賭博了。

所以說選擇鄰居是多麼的重要呢!認識一個不仁的人,後果真是不堪設想。
講到這裏,我又想起一件有趣的事:

我有一位姓的朋友,他的親戚死了,要去殯儀館送殯。送完殯後過來找我說: 「佘姑娘,由今天起,我立志要做一個好人。」我恭喜他說:「你本來就是個好人,也明白好人當然希望更好。但是為什麼你突然有這樣的志向呢?」他說:「是在送殯的時候開悟的。我突然明白了:做壞人會死;做好人也會死。既然如此,為什麼不做好人呢?做好人,死的時候心安理得;做壞人,死的時候會很害怕。既然人人都要死,為何我不在有生之年做一個好人呢?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