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8月26日 星期一

養心篇: 南懷瑾老師 南禪七日講座 第六講

下列視頻的內容重點:

繼續講述“有心無心地”中的“生不生建立門(何謂動念) ”。

思想心理因下列八種因緣故(因素)而生(起作用) 或不生(不起作用):
1. 根破壞故: 腦子壞了,像植物人(無心)。
2. 境不現前故: 那境界沒有了,沒有三摩地,有心了。 
3. 闕作意故:沒有真正意識去用心。
4. 未得故: 達不到那個目的。
5. 相違故:現實環境跟意識相違背,拒絕他、討厭他。
6. 已斷故:心裡想,我不理了、切斷了。
7. 已滅故: 死了,過去了。
8. 已生故: 另外起個作用。         
  

“有心無心地”中的分位建立(再分析):
有六種現象叫做無心:
1. 無心睡眠位: 真正睡著了。
2. 悶絕位:昏過去了。
3. 無想定
4. 無想生
5. 無想天
6. 滅盡定及無餘依涅盤界位


禪宗祖師, 蒼雪大師的 有心無心地境界:
南台靜坐一爐香
竟日凝然萬慮忘
不是息心除妄想
只緣無事可思量


出入息六妙門 :
數息, 隨息, 止息, (觀心理狀態), (身心回轉了), (達到凈土境界, 既無煩惱也無悲喜,清清靜靜)

止觀
修持的路只此一條。
楞嚴經:
十方(十個方位)娑伽梵(佛的別名), 一路涅槃門

:
修定的工夫, 梵文: 奢摩地(三摩地)
我門的心理, 生理常像黃河水, 不斷在動。要使它寧靜下來, 就像水中的細渣沉澱了, 水變清了, 便可以一眼看到底。

:
修慧的功夫,  梵文: 毗娑舍那
水清淨了, 一點灰塵掉下去, 也看得清清楚楚. 也就是心境如止水澄波。

定慧雙修, 便可達到完滿境界

三摩呬多地(得定的境界):
用意識造成, 使心理, 生理達成此境界。
得定的境界,各有不同, 共有四種定界:
1. 靜慮 (禪定)
2. 解脫
3. 等持: 平等保持, 有定有慧
4. 樂至: 到達了定慧境界

沒有工夫實証, 只有文學: 乾慧, 狂禪

有尋有伺境界:
千里尋他千百度, 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……” (辛嫁軒)  

鳩摩羅什法師的故事……   


 返回目錄

2013年8月22日 星期四

養心篇: 南懷瑾老師 南禪七日講座 第五講

下列視頻的內容重點:

要研究佛學、認識整個佛法,最好的佛學概論有五本:
1. 龍樹菩薩著的《大智度論》
l  龍樹菩薩是中國文化內八宗(禪宗、密宗、律宗、净土宗… )的祖師,距離釋迦牟尼佛五百年。
l  他把佛法中的精要集中起來。
l  《華嚴經》、《中論》是他另外的兩本著作。  
l  《華嚴經》:佛的大經典,包含極多的智慧。   

2. 無著菩薩的《瑜伽師地論》
l  瑜伽:天地精神相往來(修道成禪定的境界)
l  師:大師
l  地:地步,一步步
l  瑜伽師地論:論述一步步修成的方法
l  是無著菩薩入定後,在欲界聽彌勒菩薩的課的筆記
l  由玄奘法師到印度留學二十年,回來後翻譯的
l  學顯教、密宗不能不參考  

3. 智者大師的《摩訶止觀》

4. 永明壽禪師的《宗鏡錄》

5. 宗喀巴大師的《菩提道次第論》
l  根據《瑜伽師地論》和《菩提道炬論》寫的
l  要真正瞭解密宗黃教,此書是重要的參考   


《瑜伽師地論》的重點:
凡夫學佛共有十七個地(步驟):
1. 五識身地: 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要瞭解身體同心的關係。    

2. 意地: 意識作用 (意識思想怎麼來的?意識形態怎麼構成的?意識的作用怎麼來的?)

3. 有尋(覺)有伺(觀)地: 意識思想內在的反省作用、監察作用
*無尋唯伺:意識不亂動了,只有反省、監察作用  
*無尋無伺:有“無想定”、“無想生”、“滅盡定”三種境界  

4. 三摩呬多(三昧)地:得定的境界,梵文: 三摩地

5. 有心無心地: 共有五個部分(建設門、心亂心不亂建立門、生不生建立門、分位建立門、第一義建立門 )……
      

佛學內有四亂心(顛倒):
一切無常;一切皆苦;一切皆空;一切無我。

亂心也叫無心。 只因眾生未找到真正本心,沒有明心見性,只看到現象而沒看到根本(無心地)
找到了自己生命的根本,悟道了,便一切常、樂、我、淨。是有心地。  


※※※南師認為:把以上一至五地研究好,佛法的基礎修持已經很穩當了,成佛之路的方法已在手中。※

天人分三界: 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
欲界分六個天:四天王天、忉利天、焰摩天、兜率天、化樂天、他化自在天   

波若波羅蜜:智慧達到最高的成就(彼岸)。  

打坐修定的真正意義:收攝身心。 在最熱鬧的地方,自己永遠是寧淨的。


 返回目錄

2013年8月21日 星期三

養心篇: 南懷瑾老師 南禪七日講座 第四講

下列視頻的內容重點:

修定
修定必有所得。正如大學篇:定而後能靜……慮而後能得。   

要真正得定須拿走以下的八個障礙:
憂、喜、苦、樂、尋(覺)、伺(觀)、出息、入息。   

進入定靜狀態後,身體會產生變化。
佛學名稱:八觸 (動、癢、輕、重、冷、暖、澀、滑)
是身體氣質變化現象的過程。  
《大毗婆娑論》《俱舍論》內有提及。

打坐要點:
為後腦及膝蓋保暖,免受風寒;  
次數多坐、 時間少 空心靜坐。

打坐時容易犯的毛病:
昏沈(半睡眠或全睡眠狀態)、散亂(雜亂的思想)。   

由凡夫(普通人)而到達成佛之路的五個步驟:
1.      修習資糧位。  
a.      福德資糧:先從做人、做事開始培養福報。
【六合敬】是修福德的初步:
i.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身合同住:不與人產生摩擦。
ii.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口和無凈:不講是非、別人壞話。
iii.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意和同悅:思想意與團體相同。
iv.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戒和同修:所有戒律、威儀都是和平的。
v.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利和同均:天下為公,平分利益。
vi.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見和同解:思想是相同的。    

b.      智慧資糧:  
      慈悲喜舍:幫助人,多做好事。好事多做了,智慧也多開發了。
      先修福德才會有智慧。

2.      修加行位
打坐、參禪、念佛、修行。  

3.      見道位
多生多世修來,才能夠見道、悟道
《六祖壇經》:不見本性,修法無益。   

4.      修道位
悟後起修
由初地菩薩至十地菩薩。  

5.      究竟位: 成佛

另有兩種說法:
一.先修後悟
二.修悟同時


《達摩襌經》:修安那般那(出入息)  ......


可以治病的六個字:
呵(心)、呼(脾, 腸胃)、噓(肝)、吹(腎)、嘻(三焦)、呬(肺)
不能出聲讀,要用客家語或廣東話發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