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3月25日 星期二

中醫養生《扁鵲會》完整版:春季養生

中國人養生講究時令、節氣。立春是一年當中的第一個節氣,也是一年四季當中升發的開始 這個時候進食的食物,從補的角度上來講,應該注意三個字:「升」、「清」、「通」。

正所謂:春生、夏長、秋收、冬藏。春天是萬物孕育的季節。雖然天氣還有些冷,我們已經可以感覺到大自然升發的氣息。人體內部的陽氣也開始由內向上升發。因此,我們要避免做一些抑止陽氣升發的活動,例如熬夜,晚上十一點就應該要睡覺了。也應該儘量在冬天少用暖氣或者熱空調。因為冬天時陽氣需要回歸體內,不然春天時就無法升發了。

陽氣無法升發的後果:
手腳冰冷、
容易感冒、
缺乏陽氣的推動,會使血液凝固,形成痰濁,使人體變得臃腫肥胖,造成高脂血症、高粘血症、中風血栓等。

春季幫助「升發」的食物:
辛、甘、溫類的食品皆可幫助升發:
韭菜,所謂「春韭貴如金」、
春筍、
各種各樣的芽菜,例如綠豆芽、黃豆芽……
春樁頭、
馬蘭頭、
小蔥,蒜(在早春的時候可以多吃)…   

甘味的食物並不只是指甜,而是一種功能。凡是具有補益氣的食物都具有「甘」功能。例如:香菇、豆芽、空心菜、春筍……都是辛甘之品。

春季幫助升發的食譜:馬蘭頭雙菇筍片的做法……

幫助「通」的食物:
番薯、芹菜、梨、白蘿蔔、百合、杏仁、川貝、香蕉、馬蹄……   

幫助「清」的食物:
紅糖肉桂茶:用肉桂加紅糖煮十五分鐘即可飲用;
咖喱土豆;
飲用普洱茶。 

清通腸胃和肺部的藥膳:
蜂蜜燉蘿蔔:加枸杞蒸約四十分鐘即可。 

對於具有過敏體質的人,升發的方式:
敲打肝經和膽經。用空心拳,沿著肝膽經敲打。先敲膽經,從大腿外側開始敲起,然後再沿大腿內側敲打肝經。

適合春季的運動:
「披髮散行廣步於庭」:放開頭髮在庭院裡甩開大步走。
但是運動不可過量、不可過於劇烈、也不可過於突然。
騎腳踏車、跳繩、韻律操、打太極拳……較為適合。 
還要注意適度保暖、不要空腹運動。
運動是為了輸佈陽氣,而陽氣的重要來源是通過食物而來。         

注意:    
儘量不要在立春時吃酸性的食物,因為酸主收斂。  

春天要養肝:
肝最怕不喝水、喝酒、累、發怒、情緒不良。
因此養肝的五大要素:
1.         少喝酒、
2.         多喝水、
3.         避免勞累、
4.         避免情緒不良、
5.         少熬夜。              


2014年3月21日 星期五

第十講:《孝經》 三才章 第七

主講:佘潔芳女士

孝經原文:
曾子曰.甚哉.孝之大也.子曰.夫孝.天之經也.地之義也.民之行也.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.則天之明.因地之利.以順天下.是以其教不肅而成.其政不嚴而治.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.是故先之以博愛.而民莫遺其親.陳之於德義.而民興行.先之以敬讓.而民不爭.導之以禮樂.而民和睦.示之以好惡.而民知禁.詩云.赫赫師尹.民具爾瞻。

這一章是孔夫子曾子的一聲讚歎:「甚哉,孝道真是偉大!」 進一步解釋古時聖帝明王大同之志的道理。 孔夫子說:「為什麼孝道那麼偉大呢?因為孝是天經地意,三才一貫的道理。 天是日月星辰光明在上,照臨下土;地是山川河海泊口於下,順成於天;天地的心是廣施博愛、大公無私的。人的性和身體也出於天地,因此孝順父母的心跡是與生俱來的德行。只要順著這個天性,就可以孝順父母,可以與天地合其德,日月合其明。 可惜,知道這個箇中道理的人太少了。

所以,古時的聖帝明王,以先覺而覺後覺。觀天之道,執天之行,知道天地的不言之教是教化人民的最好方法,不需要嚴厲的刑罰,民心可以自然歸順。
於是他就以身作則,孝順父母,並且推廣到九族,彼此親親睦睦。果然,人民就不敢遺棄自己的雙親不養。
宣揚道德、仁義、貞忠大節,人人都趨向了德行。
以身作則、捨己從仁、禮賢下士、教導人民禮樂、國家的立法賞罰分明, 人人就都可做到謙卑忍讓、相親相愛、和平共處。大家都不敢鬥爭,也知道止惡向善。

《詩經 小雅 節南山之什》:『一個國家執政的大臣師尹做得好, 尚且得到人民的仰視,更何況是一個有道的國家元首。 孝道之所以能治國平天下,在於在上者施行仁政,使人人向善。

這一章啟發我們:
感化原來是由上至下的。 所以倫理方面有三綱:君為臣綱,父為子綱,夫為妻綱。 治國治家的道理是一樣。領導人做得好,下屬也就跟著好;父母做的好,兒女跟著好;丈夫做得好,妻子跟你學好。誰不希望下屬和子女服從聽話呢?無論是團體的領袖、國家的領袖、家庭的領袖,都要下一番心血,苦心栽培然後,才有成果和收穫。

就講父母吧,我們希望兒女成材、孝順,身教、言教都不可缺。猶其是身教非常重要!因為兒女自小接近父母,父母的言行直接影響他們的一生。 所以做父母的,要將自己孝順父母的行為作為兒女的模範, 待人接物方面也要和藹可親,千萬不要有不良嗜好。 否則,兒女就會有樣學樣。

雖然對兒女疼愛,但不能溺愛;也不能動不動就又打又罵,傷了他們的自尊心。平時教導兒女,要多用古今聖賢、歷史故事啟發他們的智慧,養成兒女的良好品德修養。兒女自然就敬愛你、尊重你、學習你。 這樣培養出來的兒女,一定會成才,一定會孝順。如果我們自己做的不好, 希望兒女做得好,這是絕無其事。

講個故事給大家聽:
話說在順德鄉下的地方,有個女孩兒叫阿玉 她嫁出去後,生了一個兒子。 三年後,丈夫不幸死了。 幸好丈夫留下一些田地收租,兩母子可以過平淡的生活。在情在理,這個寡婦應該受人尊敬。 但實際上卻相反,人人都說阿玉喜歡偷東西。

有一天,一個牧童趕羊上山吃草。 其中一隻羊失群了,牠走到阿玉的門口咩咩叫。阿玉一看,起了貪念,就順手牽羊,把羊帶進屋還順手也把門關了。 然後叫兒子拿繩子來幫忙把羊挷起來,再用布把羊的口塞住。

兒子問:「這是做什麼呀?」
「噓……不要那麼大聲。 這只羊是偷回來的,我將他綁在床底下,等今晚沒有人的時候,把羊宰了煮給你吃好嗎?
兒子興奮的拍手叫道: 「好哇!好哇!今天晚上有羊肉吃……」
母親突然一巴掌打在他的臉上,罵他:「叫你不要那麼大聲你還吵,你想母親坐牢嗎? 記住,等一下有人拍門你不要開,不要理他,不要出聲。 記住了!」
兒子嘟起嘴說:「知道了。

沒多久,牧童點羊的時候發現少了一隻羊。他想起曾經過阿玉的門口,就覺得應該是她偷的,就直接跑到阿玉的門前,大聲敲門喊道:「你偷了我的羊,快點還給我,不然你沒有好死的……」
怎知,兒子一聽見有人罵自己的母親,就忘記了母親的吩咐,立即打開門,說:「你為何要罵我母親?我媽沒有偷你的羊……」
阿玉很生氣,瞪著兒子。
「媽,你為什麼這樣瞪我,就像塞在床底下的羊一樣……」
兒子一句話,就是揭穿了阿玉偷羊的事實。


阿玉自己偷東西,又教兒子講大話。 這樣教孩子,會有什麼好結果呢?由此可知,作為父母,身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!各位認為是不是呢?     


2014年3月9日 星期日

南懷瑾老師 南禪七日講座 第十四講

下列視頻的內容重點:

南北朝梁武帝的時代,達摩祖師來中國。 有人問達摩來中國做什麼?他回答說:「找一個不受人欺,不受人騙的人。」

任何一個人都不應該做以下三件事:
1.         自欺
2.         欺人
3.         被人欺騙。
就如孔子說:真修養就是不自欺

《傳燈錄》:
禪宗除了“直指人心,見性成佛”外,非常注重行為。 我們的出生是來還債的。 出家人上課時常念:「上報四重恩,下濟三途苦。」就是還債的道理。
四重恩:國恩、父母恩、師長恩、眾生恩。

達摩梁武帝梁武帝問:「佛是怎樣達到證得菩提的境界?」        
達摩答:「廓然無聖。」
廓然無聖:成佛的境界沒有一個佛。
聖人認為自己不是聖人,既不是凡夫,也不是聖人。 等於六祖說:「本來無一物,何處若塵埃。」

修禪宗, 如果能背志公禪師的《十二時晨頌》和永嘉大師的《證道歌》比讀了一千部《金剛經》還厲害。所有佛法、道理、修道都在內裡了。

二祖神光是大教授、大學問家。看了《放光般若》,找到真理便出家了。 後來去找達摩……二祖斷臂,由此而來。 


靜坐的定境:
靜坐時達到:“聞蟻鬥如雷鳴”, 聽到螞蟻打架等同打雷一樣響。鬼神講話,什麼都聽得見,淨極了。
所以《楞嚴經》說:「淨極光通達,寂照含虛空。還來觀世間,猶如夢中事。」看到世間一切如夢如幻是真實的。

如果坐到什麼都不知道了。那不是定。是會變白癡的。
《菩提道次第論》上講:不要把大昏沉、無明當成定境。應該是越淨就越通靈才對。

王播的故事……
上堂已了各西東,慚愧闍梨飯後鐘。
二十年來塵撲面,而今方得碧紗籠。
二十年前此院遊,木蘭花發院新修。
而今重到經行處,樹老無花僧白頭。

打坐,兩腿一盤,就是這個心境: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擔裝,四大皆空。

什麼是禪?
《圓覺經》:居一切時(平常時)不起妄念,于諸妄心亦不息滅(妄想來了。 不要用另一個心打它,壓它下去 )。知幻即離(妄想本是幻,是假的。知道時,妄想已經跑了 ),不假(借)方便(不借用另一種方法)。離幻即覺,本無次第。此所謂如來大圓覺(大圓滿)也(此所謂自性本空)。

《楞嚴大義》:
秋風落葉亂為堆(妄想),
掃盡還來千百回。
一笑罷休閒處坐,
任它著地自成灰。

這就是觀世音,觀自在的方便法門。  

道家有兩句話講修行做功夫:
開口神氣散(一開口,神氣都散掉了),
意動火功寒(心念一動,火候就不到家了)。


“參話頭”的義意和由來:
“參話頭”的“參”是研究、思考、審察、反省、觀照……等等意義綜和攏來叫做“參”。
“話頭”:有一些是有意語,有道理可循;有些是無意語,毫無道理。

南宋以後,因大慧杲看到人們不能“直指人心,見性成佛”,便叫修禪的人“參”一個話頭,集中思想,研究、追尋,找一個問題。所以參話頭不像念佛,不像修定。
修定念佛只求到一心不亂;“參話頭”則為了一個話頭,在那裡追……是疑情,是懷疑;是追尋的,是否定的。一切都否定,在否定裡面找一個絕對的肯定的東西,這叫“參話頭”。

淨土宗念佛,以信為主,你信就到家。
禪宗“參話頭”,以疑為主,處處在懷疑,連佛的話都要打個問號,對與不對,要去求證(參)。得證了,就叫真信。否則是迷信、假信。

明朝以後便只知死死的抱著一個話頭在參。

“參話頭”的方法
最好參考《指月錄》上大慧杲的第四卷最後,大慧杲的那些書信所提出來的“參話頭”的辦法:
l  不准思量(“參話頭”不准用思想)
l  不准蔔度(不要去猜)
l  不準將心等悟(不可以拿一個心等待開悟)
l  不准之心也不准
直到參到一點味道都沒有, 怎麼都參不通,感覺到灰心到極點的時候,不可放捨,正是好時候!


圓悟勤的徒弟大慧杲擔任“東司頭”洗竹片子的故事……

如無法觀看下列視頻, 請按此連結: 南懷瑾老師 南禪七日完整版 014

2014年3月2日 星期日

第九講:孝經 庶人章 第六

主講:佘潔芳女士

孝經原文:

用天之道.分地之利.謹身節用.以養父母.此庶人之孝也.故自天子至於庶人.孝無終始.而患不及者.未之有也。

內容概要:

庶人就是一般的平民百姓。
孔夫子說:「 一個平民百姓要孝順父母,就是要做到尊親、敬親、順親、讓親、榮親;要忠、孝雙全。

庶人雖然不是一個執政者, 但也是國家組織中的重要人物。土地、人民、政事是立國的根本,工、農、商是國家的三寶。一個庶人在國、在家都有責任。

除了在家裡孝讓父母之外,在外工作也要忠於職責、 克勤克儉、奉公守法、忠於政府……做一個良好的公民,才有助於建設社會,使社會安定、繁榮。 這就是作為一個庶人應有的義務。

作為庶人也應要有孝道。要運用自己的智慧, 還要利用天時、地利、人和……等。所謂用天之道,熏地之利,謹身節用以養父母。士、農、工、商……七十二行,都要勤奮。  做農業的,要依照時令播種, 還要知道什麼土地適合種什麼,這樣收成就豐富了。做工商的,要掌握旺季,爭取生產,這樣就可以補償淡季的損失。 還要量入為出,花錢要有節制,每個月都要有所剩餘,積少成多。 即使不是大富翁,也可成為小康之家。到有困難的時候,就不至於經濟貧乏,父母就可以安心了。

所以說克勤克儉,安分守己。 不但可以供養父母,維持一家的生活,也可以負起納稅給政府的義務。 無形中更可以使社會繁榮安定。這就是平民百姓忠孝之道。」

最後,孔夫子就做了一個結論說:「故自天子至於庶人.孝無終始.而患不及者.未之有也。」是什麼意思呢?

原來,世界上無論是尊卑、老幼、貧富、貴賤,孝順父母都是應該的。 因為上至天子下至庶民,都是身體髮膚受之父母,報答父母養育劬勞是天經地義的事。 為人子女在有生之年應盡心、盡力,日日盡孝。孝親不論終始,只要量力而為,不可能說自己的力量做不到。

在《二十四孝》內的故事人物中,有皇帝、大官、年老長者甚至有一個只有九歲的黃香……只要能夠在日常對父母尊敬、愛護、關懷,就是孝道。 例如,早上起來跟父母說一聲早安,就是孝;為父母倒一杯水,沏個茶也是孝。如果在他們生日的時候為他們磕頭,他們更會高興得不得了!因為,這是尊重。有事要跟父母商量,不要自己做了父母還不知道;多關心父母的起居飲食等等……這些也是孝,多麼的容易啊!

有些人說:我以前沒有做過怎麼辦?不要緊。 現在做,就可以了。只要現在知道了就好。 《二十四孝》中《丁蘭刻木》的故事是這樣的:

西漢的時候,有一個人叫丁蘭。他以務農耕田為業。 他非常忤逆,先是氣死了父親,後來又經常對母親打罵。他母親每天含悲忍淚自怨自艾。

丁蘭每天出去耕田,命令母親每天一定要中午午時準時送飯來,不可遲到。有一天,他母親誤了時間還沒到。  丁蘭坐在樹的旁邊,生氣得磨牶擦掌,咬牙切齒。 心想:「等一下一定要打母親一頓!」

這時,他突然聽到樹上的鳥叫聲。他抬頭一看,原來是一隻烏鴉正來回地帶著食物喂小鴉。原來上面有個鳥巢,裡面有好幾隻小烏鴉,正“唧唧喳喳”地等著母親餵他們。 烏鴉母親往返不停地餵著兒女。 

他看了之後很感動,心裡想:「我小的時候也不會自己找東西吃,一定也是母親喂我、照顧我把我養大的,我媽對我確實是無微不至。 我對她又打又罵,豈不是不孝?」他越想越慚愧,更情不自禁地伸出拳頭打那棵樹,放聲大哭。 他向上天發誓,從此一定要行孝贖罪。

這時,他母親剛好送飯來。知道自己遲到了,心裡很慌張,顫抖地走在又窄又小的田埂上。丁蘭看到母親,就馬上衝出來, 想幫她拿東西。可是母親卻以為兒子又要出手打自己,便企圖轉身閃躲。誰知一不小心,掉進河裡,不見了。

丁蘭跳入水中到處尋找母親,可是再也無法找到她。 於是,他向上天呼叫:「上天啊!我已經知道錯了,為什麼不讓我找回母親的屍體呢?」

這時,河裡突然飄來一根木頭。丁蘭於是把木頭澇起,雕刻成父母兩個人,供奉在家,日夜跪拜,當真人一樣地奉養。

所謂「樹欲靜而風不息子欲養而親不在」這就是人生的遺憾。 丁蘭之前不孝,知錯後悔後,仍然可以列入《二十四孝》,而且傳為佳話。 由此可以證明孔夫子所說的「孝無終始」。只要我們現在懂得孝親,坐言起行,人人都可以孝順父母。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
如無法觀看下列視頻, 請按此連結: 
《孝經》九講:孝經 庶人章 第六     粵語版     普通話翻譯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