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3月24日 星期二

《孝經》第二十六講: 《孝經》到底在說什麼?

主講:佘潔芳女士

光陰似箭日月如梭,《孝經》講到這裏已經是最後一輯了。多謝各界知音人士的勉勵和收聽。
《孝經》是至聖先師孔夫子大同理想的代表作。它精微廣大之處,不是我這個學問這麼膚淺的人所能夠表達出來的。不過我總是覺得,我身為一個中國人,對於這部這麼偉大的聖經、中國的國寶,有責任將它發揚於全世界。所以我就拋磚引玉,希望天下的知音人一起將《孝經》發揚光大,將《孝經》作為醒世的號角,使天下昇平人人幸福。這些就是我淺解《孝經》的目的和願望。

我們人類生存在這個大千世界,每個人都希望過著幸福和諧的生活。但是這個目的怎樣能夠達到呢?這是每個人煞費苦心努力追求研究的問題。
我們人類是社會的基石。生於社會、長於社會,使社會進步繁榮是每個人應有的責任。所以,很多有心人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努力達成這個任務。例如:天文學家努力研究宇宙的玄妙;生物學家探索萬物的秘密;科學家努力發明種種的儀器;醫學界就努力研究疾病的成因和治療;工業界則研究人類的用品生產和改良……諸如此類的人物,都在為社會的繁榮進步而努力付出他們的時間和精神,人類因而才有今天的成果。

但是,講到社會的安定、生活的和諧,這種幸福不能單靠物質方面去達到。我們還必須要有一個判斷人類的行為是非善惡的標準。大家必須共同遵守這個標準,安定和諧的生活目標才能夠達到。
否則就會出現很多是非、戰爭、盜賊、禍亂……導致身心不安。財產生活毫無保障,又怎會是幸福呢?
究竟什麼才是達成幸福生活目標的標準呢?
是倫理道德。
合乎「倫理」的就對,違背「倫理」的就不對。將「是非」分辨得清清楚楚。
而《孝經》全部都是分析「倫理」的。
孔夫子曾經說:「欲觀我褒貶諸侯之志,在《春秋》;崇人倫之行,在《孝經》。」
《孝經》所講的立身行道,其實就是要我們行人倫之道。
所以說「人倫之道」就是「忠孝之道」。
「孝」的意義是報恩;「忠」的意義盡責。
而「忠」以「孝」作為根本,「忠」「孝」也是一體兩面。
《孝經》指出:只要你能夠知道身體髮膚受諸父母,自然就知道專重自己的人格安守本分,在家中孝順父母,出來做事的時候,也會以對敬愛父母的心尊敬地對待老闆、上司,工作上亦自然盡心盡力將工作做得完滿。
所以「忠」「孝」是連鎖性的,能夠「孝」才能夠「忠」,不「孝」就會不「忠」,不「忠」自然就會不「孝」。不「忠」不「孝」就是造成天下大亂的根源。
因為恩將仇報的人什麼壞事也敢做,會擾亂社會秩序,使我們無法安享物質文明。
但是,如果有了「忠」「孝」就不同了。有了「忠」「孝」就可以創造偉大的人格,美好的家庭、美好的社會。
大家都相親相愛、上和下睦、各盡其責、社會就自然安定繁榮。再加上現代科學昌明,道德和物質一起進步的話,真是牡丹綠葉相得益彰,人人就能夠安享幸福的生活了。

所以《孝經》使我們走上完美人格。而至聖先師,就像高懸在天上的日月一樣,永遠照耀著我們,使我們邁向一條光明的大路。

因此,我希望天下的知音人士,一齊將《孝經》發揚光大,提倡孝道,造福人群。

最後我以曾夫子一首詩跟各位互勉:
十月三年父母恩。此生才得有其身。
劬勞應以生前報。鞠育時思少小親。
膚髮昔聞夫子說。文章今向後人論。
高堂白髮應時護。免悔他年風木頻。


多謝各位愛護,祝你們生活愉快!

《孝經》第二十六講: 《孝經》到底在說什麼?

2015年3月11日 星期三

春季飲食的“四項基本原則”

常言道,民以食為天,在氣候由寒轉暖的春天,人們飲食生活的安排須順應陰退陽長的“天時”,注意以下“四項基本原則”。
    適補營養
    春天陽氣生發,一方面人體各組織器官功能開始日趨活躍,增加了對營養物質的攝取,另一方面不時襲擾的春寒又會加速體內蛋白質的分解,導致 抵抗力下降。此時應適當攝入魚肉、雞肉、雞蛋、豆漿、牛奶、牛肉等優質蛋白質以及紅薯、黃豆、核桃、芝麻等熱量較高的食物。飲食營養要合理搭配,易于消化,可採取肉絲、碎肉、燴肉末羹、肉丸子等制法,或一些富有營養的食物共同燉煮、燴炒,如豬脊骨燉海帶、菠菜燴豬肝、萵筍炒肉片、紫菜蛋湯等。
    減酸益甘
    祖國醫學認為,肝稟風木,外合于春,故春天人體肝氣易亢。肝旺可傷脾,影響脾胃對飲食的傳輸和消化功能,所以,唐代藥王孫思邈曾講“春日宜省酸增甘,以養脾氣”。此時可適當進食米粥、大棗、蜂蜜、花生、山藥、土豆之類滋補脾胃的食物以及具有清肝養脾功用的黃綠蔬菜、豆制品和各種瘦肉,少吃過酸或過于油膩的肥肉及糯米等不易消化的食品,以“甘平”為宜。
    溫涼適宜
    早春飲食宜微于辛溫,根據祖國醫學“春夏養陽”的理論,可適當吃些蔥、姜、蒜、韭、蓼、蒿、芥,以此祛散陰寒,助春陽升發,而且其中所含的有效成分,還具有殺菌防病的功效。此時應少吃如瓜類果蔬等性寒之物。晚春氣溫日漸升高,飲食宜微于清涼,可適飲綠豆湯、赤豆湯以及綠茶,防止體內積熱,不宜進食羊肉、狗肉、麻辣火鍋及辣椒、花椒、胡椒等大辛大熱之品。
    多進時蔬

    春天人們易發生口腔炎、口角炎、舌炎、夜盲症和某些皮膚病,以及出現“春困”現象,為有效補充維生素和礦物質的不足,要注意多吃胡蘿卜、菠菜、芹菜、花菜、油白菜、萵筍、蓮藕、柿子椒等時令蔬菜。據研究,蘑菇、香菇、黑木耳等食用菌能增強人體免疫力,是不可多得的天然保健品。此外,春天正值各種既具營養又有療疾作用的野菜茂盛之時,如薺菜、馬齒莧、魚腥草、蕨菜、竹筍、馬蘭頭、香椿等。


source: 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.gov.cn   20090216日   來源:光明日報

春季養生要養肝

這主要出自于中醫的天人合一理論。中醫主張人體的五臟是和四季相對應的。春季陽氣生發,而人體的肝臟也剛好具有生發的特點,所謂春季主肝,就是這個道理。肝臟在春季承擔著更多調節機體平衡的工作,為此,它需要足夠的肝氣。當肝氣不能滿足身體需要時,就會出現周身不適的症狀,如眼幹厭食、疲乏無力。當肝氣過旺時,則煩躁易怒。患肝病的人,在春季易病情加重。我國歷史記載,肝炎的爆發流行大多發生在春季。因此,中醫認為,春季養生應以養肝為先。
    很多人在春天都有乏力、眼睛幹澀、食欲不振、失眠多夢、易怒等不適感覺,這些症狀正是肝臟問題的外在表現。在西醫看來,肝是人體重要的消化代謝器官,它掌管糖分、脂肪、蛋白質的代謝。而中醫則認為肝的功能主要包括兩個方面:藏血和疏泄。當肝的疏泄功能被阻礙時,就會出現上述病症。老話説:春困秋乏。其實很可能就是由于肝氣不疏,導致夜間睡眠質量下降,白天才常常感覺疲勞、愛打瞌睡。春季養肝,我們又該怎麼做呢?
    肝臟可從吃中養。董宇翔説,近年來,食療養生越來越得到人們的推崇。飲食養肝首先要注意少喝酒,其次少吃油膩和辛辣食物。中醫認為,肝喜酸,酸性食物可以養肝,對于肝氣不足的病人,可以在春季適當進食一些酸味食物,提升肝氣。對于肝火過旺的病人來説,則要控制酸味食物的攝入量,但可吃些甜味食物。因為,肝病患者脾胃功能多較弱,吃甜的食物可以健脾,在脾胃功能得到提升的同時,對肝火也起到了抑制作用,達到整體的平衡。因此,在春季吃一些時令水果蔬菜,如韭菜、蘋果、白梨都可以健脾養肝。配合養肝健脾,董主任推薦了菊花豬肝湯和枸杞大棗山藥粥。豬肝味甘性溫,有補血明目的作用。菊花清風散寒,平肝明目。菊花和豬肝搭配,是滋補肝血的佳品。肝火過旺會傷脾,影響人的胃腸消化,枸杞、山藥都有健脾和胃的功效,用枸杞配上大棗和山藥熬粥,是養肝健脾的不錯選擇。
    春季養肝還要重視運動。當肝臟出現問題時,病人多表現食欲不振、消化不良。另外,肝對人的情緒還有很大的影響,當肝火過旺時,病人常煩躁易怒。運動不僅可以使煩躁的情緒得到釋放,對促進胃腸的消化也有積極作用。但由于北方冬季寒冷,很多人都減少了室外運動的時間,再次投入運動,應注意循序漸進,走路是比較好的運動方式。步行不但能顯著改善人體的心肺功能,還能幫助全身各器官都得到均衡鍛煉。
    此外,中醫保健還非常注重按摩。分布在人體足部的太衝穴、胸部的期門穴和章門穴3個穴位主通肝臟,按摩它們可疏通肝臟氣血。

    肝臟作為人體重要器官,它像晴雨表一樣反映著我們的身體變化。為了擁有健康的肝臟,我們應保持良好的情緒,保證充足的睡眠,做自己的保健醫生。
source: 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.gov.cn   2009年02月18日   來源:吉林日報

春季養生五宜

身體宜暖:
春天忽冷忽熱,氣溫變化較大。天氣稍暖不要減衣過快,以防外邪侵襲而引起疾病。

腿腳宜動:
春天風和日麗,萬物復甦,應該多到戶外活動。在生機勃勃的大自然中,陶冶情操,锻炼身體。

飲食宜甘:
春天肝氣亢盛,水旺克土,易至脾胃虛弱,宜多吃大棗、蜂蜜等性味甘平之類,少吃辛溫燥辣和不易消化的食物。

機體宜補:
春天生機旺盛,機體對營養物質的需求增多,特別是年老體弱、久病初癒和手術後的人,應該適當吃些滋補食品或者補藥。

舊病宜防:

春天陽氣升發,最易引起舊病復之或加重。尤其高血壓患者和肝病患者,生活上要注意,心情要豁達,注意順應自然界的變化調養身心,保持健康。

春日養陽四法

1.      調情養陽法
保持樂觀,開朗、豁達的情緒,切忌大喜大悲。要使肝氣調達。

2.      謹慎起居養陽法:
早睡早起,保持室外活動。堅持室外活動可使精力充沛,神清氣爽。

3.      節飲食養陽法:
辛甘之品可助春陽,温食利於保护阳气葱、枣、花生皆宜食。但不宜食大热、大辛如狗肉、參、茸等的滋補品。食宜減酸增甘,以養脾氣。

4.      善運動養陽法:
避免過度運動和損耗。注意採納天然之氣以養陽。選擇適宜的鍛煉項目,如慢跑於芳草小徑;舞拳弄劍於河畔林間,全身心融入大自然之中。


2015年3月9日 星期一

《孝經》第二十五講:喪親章 第十八

主講:佘潔芳女士

孝經原文:

子曰.孝子之喪親也.哭不偯.禮無容.言不文.服美不安.聞樂不樂.食旨不甘.此哀戚之情也.三日而食.教民無以死傷生.毀不滅性.此聖人之政也.喪不過三年.示民有終也.為之棺槨衣衾而舉之.陳其簠簋而哀慼之.擗踴哭泣.哀以送之.蔔其宅兆.而安措之.為之宗廟.以鬼享之.春秋祭祀.以時思之.生事愛敬.死事哀慼.生民之本盡矣.死生之義備矣.孝子之事親終矣。

孔子在這一章將孝子的終養,清楚地分析出來:
孔夫子說:「為一個孝順的兒女,當他知道雙親氣數已盡,撒手塵寰的時候,即有如晴天霹靂,痛不欲生。因為知道從今以後再無機會瞻依(朝夕相依)膝下,無辦法再見到父母的音容。因此哭得肝腸寸斷、喘不過氣來是自然的事。一切的禮貌、言語、儀表、服裝都不太講究了;就算奏起悠揚悅耳的音樂,也無心欣賞;珍饈百味,也難以下嚥……這都是因為思親情切,心情哀傷忘記一切的緣故。

所以,古時聖人施行仁政,為喪禮制定規則:
雙親死後三日,就要入殮、就要飲食。
否則,影響了身體健康、損害了性情,導致雙親的陰靈不安,就有乖孝道了。


雙親去世的時候,是為人子女最後終養的時候。
所以一切的身後事在可能的情況下都不應該慳儉(節儉)。例如:
棺材、山地、壽衣都應選擇比較好的,不要馬虎隨便;
在大殮蓋棺的時候,要盡哀、捶胸頓足,發洩內心的悲痛
在出殯、下葬之後,就要迎接雙親的精神回家,以後每逢清明、重陽、生辰死忌,要以至誠去拜祭,追思父母養育的劬勞(非常辛勞)。

能夠做到對父母生前愛敬、死後盡哀,祭祀又不缺的話,為人子女總算做到了孝親報本、慎終追遠的責任。然後才是返心無愧,對得起父母、對得起上天。」

當讀到這一章的時候,我非常的感慨。我們中國,從前以孝治天下的時候,無論官民,父母死後,都要守孝三年。
尤其是做官的,不論官階大小,如果遇到父母喪事不請假還鄉,監察御史馬上就會提出彈劾不孝之罪,可能處分至永不錄用的程度。就因為明君重視慎終追遠的孝道,所以(當時的社會)民風淳樸。

再反觀現在,(現代人)對於父母去世之後的制度,改變日新月異。在幾十年前,仍會守三年的孝,做兒子的手臂上仍帶著白布或者黑紗;做女兒、做媳婦的頭上也會戴著白花或者蘭花。但是,一段日子後,已變成只需守孝一百日。到現在,更變為做完「三七」便脫服了。這樣下去,就逐漸形成了對親情的苦薄和輕視,最後更草草了事。
.
最近,有一個人,父母死了之後,因為怕沒有了勤工獎金,只向公司請了三小時假,將父母送了上山,入葬後便算了;有一些更離譜的,父母死了,居然還對人說:「太好了!他們早點死,不用連累得我這麼慘。每天為他們忙碌,實在很辛苦……」別人死了父母很傷心,他卻在靈堂笑口常開。原因就是因為他未領略到親恩深似海的恩義,亦沒有骨肉親情的情感。
就像我一樣,我三歲喪父。當時,因為我未懂得父母的恩,親戚用盡辦法也未能讓我哭。
長大成人後,我的母親歸天時,我已深切感受到母愛的偉大,明白了親恩深似海的道理。感到往日我未曾對父母盡孝,體會到今時陰陽互隔、再會無期,子欲養而親不在……難以形容的悲痛。

當時,母親離世的時候,我真是哭得搶地呼天,淚人一樣;
入棺後,我捶胸頓足,拉著棺材說:「你不可以離開,不能死啊!你跟我回家吧!你不能死,我不可以沒有你……」
到出殯的時候,我心裏有些懷疑,心想剛才是不是在發夢?媽媽沒有死,媽媽真的還未死。於是,我馬上回家,一進屋門就喊:「媽媽我回來了!」
但是沒有聽到母親的回應;
到房間再叫:「媽媽你在那裏?」
仍然沒有聽到母親回應;
我再次到客廳,也依然看不到母親……
母親真的死了,原來不是做夢;媽媽真的死了,以後不能再見了……

所謂「黃土唱晚,日落狐狸眠塚上,……一滴何曾到九泉。」
我每次唸這兩句詩的時候,都不禁悲從中來。

所以各位,你們雙親健在,就是天下最幸福的人。
而我雙親已逝,就終生的抱憾了。
因此,父母健在時,應該及時行孝,以免將來有「風木之悲」(比喻因父母亡故,不能奉養)的遺憾。

2015年3月1日 星期日

《孝經》第二十四講:事君章 第十七


主講:佘潔芳女士

孝經原文:
子曰.君子之事上也.進思盡忠.退思補過.將順其美.匡救其惡.故上下能相親也.詩云.心乎愛矣.遐不謂矣.中心藏之.何日忘之。

孔夫子在這一章將君盡忠的道理具體地分析出來。

孔夫子說:「一個有道德的君子,平日在家中除了對父母承歡膝下之外,在社會做事的時候,起心動念時時刻刻都要勉勵自己盡忠職守;當工作完成要回家的時候,也要檢討一下一天的工作有沒有錯漏;做得好不好;在言行方面有沒與失體失德的事情。
檢討後如果覺得自己沒有錯,就安心了。總算把這一天的責任完成。但是如果有錯的話,那就要設法補救一下,力求日後改善,彌補從前的過失,以後就不要再大意了。
如果上司有一件好的事、好的政策要施行的話,就要盡心盡力幫助發揚光大,成就上司的美德。
上司如果有過錯,或者政令失德,就要盡力勸諫,務必要糾正上司的過失,防止禍事發生。務必事事關心、處處謹慎,對待上司就要像對自己的父親一樣愛敬;像自己心腹一樣親切。
在至情的感格(感于此而達於彼)之下,必定得到上司的愛戴和信任,自然就上下一心。這樣,國家興旺、社會安寧也就是必然的了。算是盡了作為下屬盡忠職守的責任。
《詩經 小雅 隰桑篇》也有講:『作為一個下屬,心裏愛敬他的君子(王), 不會因為他不在身邊就會忘記,忠君愛國的志向完全出自內心。』這就是為人忠孝雙全,揚名顯親的道理。」

在這一章裏,夫子語重心長,將一個人出來社會做事的應有態度分析得林漓盡致。呼應了第一章「中於事君.終於立身」的道理。
要知道:一個人一生的成功與失敗、榮譽與毀辱的關鍵,皆開始於立足於社會工作的時候。如果依照經文的義理去實踐的話,不但愛敬盡於事親,而且立身揚名以顯父母的大孝也完全在此。

有人曾經這麼說:「以前的君主時代才需要盡忠,現在是新時代的社會,應該是不適用的了。」

其實「忠孝」的道理是無古無今的。怎會有新舊時代的分別?
「忠」的意義除了對上司盡忠職守外,其實也是講我們做人要忠忠實實,不要欺騙。做什麼事,無論是對自己的良心,對任何人、任何事都要誠誠懇懇,絕無半點虛偽。要盡責任、徹徹底底地去做,而且不會半途而廢。這就是「忠」的解釋。

用這樣的心去對待父母,就是「孝」;用這樣的心去對待上司,就是「忠」;用這樣的心去對待夫婦,就是愛情專一。所以,(懷有)忠誠,到那裏都是無往而不利的。自古的聖賢功業,也都是如是如是成功的。

可惜現代有些人持相反的理念。
記得有一次,有一位朋友介紹先生跟我研究這個「忠」字。
先生說:「聖賢的道理講講還可以,做就不行了。尤其是在這個時代,忠直過頭簡直會被人欺負死。我們要眉精眼企(聰明機靈)才可以。不走後門怎會發達(財)。就像我,表面上幫老闆推銷生意,但是真正的大客,是用我自己私人開的公司跟他做的,這樣才能賺得多錢。如果像你這樣(太忠實),一輩子也賺不到錢……總之做好人行不通。」

我說:「請問張先生你結婚了嗎?」
「還沒。」
「你是做老闆的嗎?」
「沒有本事,只是打工,有時做點私幫生意而已。」
「將來你的結婚對象,想找哪類型的女孩?當你做老闆的時候,又想請哪類型的夥記呢?」
「我要的結婚對像是賢妻良母的淑女型,既要出得廳堂又要入得廚房;我將來要請夥記時,一定要請忠實的。我的同事常跟我說:『老闆這裡不好那裡不行,看他的公司何時倒閉……』有時,連我自己也一起講。想起來,做老闆也挺難的。」
我聽到這裏就笑著說:「是呀!其實想深一層,老闆就是我們的衣食父母。我們一家人的生活,都有賴他去維持。如果對老闆不忠,就對不起自己的良心。
其實做好人到處都會受人歡迎。就像先生一樣,又想娶好太太,又想請好夥記。將來你教孩子,也會教他學好。連政府也會獎勵好人。既然好人到處都受人歡迎,又怎會行不通?

何況『良馬比君子,耕牛比丈夫』。
為何牛馬都比丈夫?因為牠們忠於主人。還有,原來猴子也是盡忠的。

你聽過『義猴殉主』的故事嗎?
話說在安福縣有個人靠戲猴維持生活。有一天,因病情嚴重,死在山上。這隻猴子非常傷心,跪在死屍旁哭泣。擔心著主人死後該怎麼辦……突然,牠不再哭了,離開主人,往山下跑去。
路上,牠遇到兩個人,便拉著他們上山,把兩人帶到主人的屍首旁。兩人見猴子如此特別,細心觀察,明白是猴子的主人死了。
這時,猴子打開主人身旁的木箱,把箱內的金錢雙手奉給二位路人,然後向他叩頭。
兩人覺得很奇怪,便問猴子:『是想用來買棺材嗎?』
猴子使勁地擺手搖頭,然後拿出棉被和草蓆,打開剪刀,要把它們剪開兩份。但是猴子手指無力,無法剪開。於是兩人幫牠,按照牠的指示,把被蓆剪成一份大,一份小。
兩人剪完後,猴子竟然又再一次分別向他們和主人叩頭,然後一頭撞向石頭,撞得腦漿迸裂而死。
兩名路人看到此情此景,不禁落淚。原來這隻猴子是要殉主。剪開兩份被蓆,是為了一份捲主人,一份捲自己。
兩名路人深受感動,便將他們合葬了。兩人下山後,更將這件事報給了官府,官府又上奏朝廷,結果猴子被封為安福義猴。』

你看,連猴子也懂盡忠,何況是人?如果為人而不忠不孝,就太慚愧了。所謂『事君盡忠,事親盡孝』,這樣做才稱得上是大丈夫,才能邁上人生成功的大路。你說是嗎,先生?」
先生聽完後,最終也同意了我的講法。

各位讀者又是否同意呢?

 如無法觀看下列視頻, 請按此連結: 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4Uaosj56V5A&list=UUBrDJFQbKbiuSrBYvBNP_K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