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4月26日 星期日

《論語》點滴 第二講: 學而篇 第一 (第一段)

主講:佘潔芳女士

大家好嗎!今天開始研究《論語》的 學而篇 第一章。
論語的義理廣大精微,古今賢哲都有精湛的註解。我只能以淺近的解釋來研究。其中定有滄海遺珠的遺憾,請各位原諒。

原經文是這樣的:「子曰。學而時習之。不亦悅乎。有朋自遠方來。不亦樂乎。人不知而不慍。不亦君子乎。」

以上一段經文是夫子分析學問的真諦,亦是《論語》全經的緣起。
話說我們中國有位偉大的聖人,萬世師表。姓名某。(本來是丘字。為了尊敬起見,讀某字音。)字仲尼。生在與現在相隔二千五百餘年的春秋亂世時代。當時室衰微,皇帝無權,天子政令不能行於天下。諸侯互相爭權爭霸,甚至自己國內都是父子兄弟爭位、互相仇殺。所以綱常倫理完全廢棄,戰爭年年不息,民不聊生。

孔夫子抱著一匡悲天憫人的熱誠周遊列國,希望為統治者提供治國安邦的仁政,化解兵凶戰危的禍患。可惜,列國諸侯都是急攻近利之人,又怎會接受孔夫子的大同理想呢?孔夫子嘆道之不行,惟有返回國家鄉,一心一意做教育的工作,將大同理想寄托在他的學生身上。

因為夫子的道德文章傳遍各國,而且有教無類。所以學生來自遠、近國家,富貴、貧賤的都有。一時真是英才薈萃。

有一天,孔夫子又上課了。他看見弟子們孜孜不倦地學習,很高興。有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,一樂也。於是,夫子便對學生說:「各位弟子,你們不遠千里而來求道,其志可嘉,為師非常之歡喜。今天為師就以『學』字為題,跟你們研究研究:
人生世上,立身處世,第一就需要學。因為『玉不琢不成器,人不學不知道』。而求學的目的,就是為『不知而求知,不能而求能』。

『學』的範圍非常廣泛,為師定下:禮、樂、射、御、書、數六科學問,包括人生所需要認識的,例如:心性修養、綱常倫理、文化藝術以及宇宙一切現象等。這些都是為人立足於天地之間應該取得的學問。

求學的方法有多方面。有從經典書藉上得來;有從模仿處得來;有從思索處得來;有從體驗處得來……但無論從那方面學都好,都必須要有敬業樂業的精神,然後才可以成功。

要達到樂在其中的心境并不困難。只要一個「習」字就可以了。因為學海無涯,惟勤是岸。能夠將所學的不斷溫習、練習、複習、實習的話,在溫故而知新當中,自然就會學有心得。到一旦豁然貫通的時候,在修養上、知識上就自然進步,一日千里。這時候內心自然有種說不出的喜悅。

不特如是,還會『同聲相應,同氣相求』。在學問深造至修養有素的時候,所謂『門內有君子,門外君子至』,自然而然就能感召到有德行的君子以文會友。『近者悅而遠者來』,成為你的知己良朋,幫助你進德修業。這些都是從勤學得來的成就。當學有所成時,那種快樂真是難以形容啊!

講到學問的精神和求學的目的,其實就是充實自己內在修養。內德充實之後,將來便可以供獻社會、服務人群。這就是以做學問而有所成就的方法。

我們要知道求學是為了充實自己內在美德,並不是求人賞識。
因此,當你懷才莫過,德修謗興(有成就的時候,毀謗的謠言就跟著而來的時候,應該要逆來順受。
而求學時,也必會經歷不少艱苦。故此必須要有大志向,方可衝破困難。豪傑之所以異於庸眾者,因為他有百折不回之志向。普通人見難思退,怨天尤人。所以當修養到『人不知而不慍』的時候,你應已具備了深厚的學問,達到了淡定從容的君子風範!

以上所講的就是學問的真諦所在,亦是經文的淺解。

孔夫子在這一章點出一個『學』字這個千古不易()的重要真理。
的確,無論古今中外的人,都離不開『學』的範圍。我們作為人類,自從一懂事就要學。若果不學,雖是百歲老翁,也等如三歲的孩童,必定無識無知。
然而學好是學,學壞也是學。學好要三年;學壞只三日。

所謂「幼而學 壯而行」,「幼年學」的是仁義道德,「壯而行」的就是一切有益於世道人心的道德行為,就會為社會帶來幸福和平;若「幼而學」的是功利主義,長大之後就只知道為自己的一生享受而做一些自私自利的事,就會為社會帶來許多禍亂。

所以「學」可以左右國家的盛衰存亡、可以左右社會的安危治亂、更可以左右自己一生的成敗榮辱。因此最高尚文明的道德修養精神、最博大精深的文化藝術知識,又豈容忽視而不學呢?

人很少「生而知之」。學問必須用功求取。自己學習的技能;苦練得來的修養;經驗得來的智慧……這些都是無價之寶、是將來在社會上做事最可靠、最雄厚的資本。

由此知道,人一生的成就完全是靠老師和父母的大力栽培,加上自己努力學習才可以成功的。如果在家不聽父母教導;求學的時候只應酬對付,上課時不留心又不尊敬老師,下課又三群五隊去找節目,白白荒廢求學的時間。所謂「少壯不努力,老大徒傷悲」,到出社會做事的時候,才知道「書到用時方恨少,事非經過不知難」,到那時後悔,就太遲了。

話說三水鄉下的地方,有個姓的人,因為家窮,無錢讀書,自幼幫人看牛。長大之後,覺得看牛無出息,於是就到街邊做小販賣水果。因為他不識字,就求朋友幫他用紙皮寫招牌。他以自己的名字「記」做招牌,插在生果車上招徠。

誰知,擺賣了很多天都沒什麼生意。經過的人,見著他就笑。陸衷莫明其妙,回家照鏡,又沒發現什麼。

有一天,一個認識他的長輩經過,一看到招牌就問:「這個招牌是誰幫你寫的?」
亞衷說:「有什麼不妥嗎?」
「你知不知道你在招牌上寫了什麼?」
「不知道呀,不是衷記嗎?」
「那個招牌寫的是『衰記』呀!真是笑死人了!人家買水果可是講意頭的。買了你的水果就衰,還有誰肯跟你買呢?」
亞衷這時候才如夢初醒:「哎吔!難怪我沒有生意啦!為何我的朋友要害我?我得去問清楚。」

找到朋友,他才知道原來這個朋友是個半桶水,時常都讀錯字、寫錯字,已經鬧出過很多笑話了。

有一次,他朋友去藥材鋪問伙記:「這裡有『掃料九』賣?什麼叫『掃料九』啊?」
逗得伙記們抱住肚子狂笑。原來所謂的『掃料九』其實是『婦科丸』。
他連『婦科丸』都讀成『掃料九』,又怎怪得他將「衷」字寫成「衰」字呢?亞衷這次的教訓,激起了他的求學心。於是他日間做小販,晚上去讀書、學禮貌。果然,有志者事竟成。不到幾年,他的學問突飛猛進,還得到一份「掌櫃先生」的工作。自此亞衷的生活環境得到改善。

這件事實告訴我們:「業精於勤,荒於嬉;行成於思,而毀於隨」的道理。有些學生在求學時期喜歡去玩,以至荒廢了學業,擔誤了大好前程,當然不對;而有些學生雖然很努力讀書,但可惜未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慍的君子風度,竟然因為考試不及格,或考低了幾個名次,又甚至是被老師和父母多教兩句,傷了自尊心,便去跳樓或服毒自殺,將自己生命當作兒戲,將前途毀於一旦,辜負父母養育的劬勞、辜負師長多年來的苦心教導,真是愚不可及呀!


如果多讀些《論語》的學而篇,就不會有這樣的思想了。只要我們能夠依照孔夫子所教導的為學方針去進德修業,做到真正為學問而學問的話,才是一個學者敬業樂業的健康精神。


如無法觀看下列視頻, 請按此連結: 《論語》點滴  第二講: 學而篇 第一 (第一段)

2015年4月24日 星期五

《論語》點滴 第一講: 為何要學《論語》

主講:佘潔芳女士

各位聽眾,你們好!
這次研究的是儒家最精粹的經典——《論語》。
《論語》是四書五經之中的其中一部書,內容相當之精微博大,是我們中國文化教育的國寶。我選這部書來研究,相信各位都贊成吧?

可是,有位朋友先生就有這樣的見解:
梁先生說:「佘姑娘,你講的這些古老的經書,似乎不太適合現代的社會吧!會有人喜歡聽嗎? 現在科學發達,樣樣都講新潮,為何不講些科技上的知識、教人賺錢的捷徑等較實用的東西呢?
我以前也讀過《論語》。是文言文,很難懂。當時我心想:『這麼難讀懂的書,為何秦始皇焚書的時候,不一起也燒掉它,省得我現在讀得那麼辛苦!』佘姑娘呀,你說我這麼想會不會藐視了聖人的經書?會不會有罪呀?」

我笑著說:「這麼想是不對的。要知道人類有今天的文明進步,全賴過去歷代聖人留下來的經典,和歷代一批一批有才德的君子賢良將它發揚光大。如果沒有聖人的教化,我們跟深山大野人是差不多的。不過,又難怪你,可能你老師當時在講解《論語》的時候,你並沒有留心聽,是嗎?」

「當時我確實是心不在焉……」

「其實《論語》的文言文既文雅又簡潔,意義亦深長,是非常好的經書。我們中國文化在世界上居於首位,又被稱為禮義之邦,都跟這些經典文言文有關係。就像我們問候人家的父母,若果稱呼他們為『你老豆(老頭子)』、『你老媽子』,好聽嗎?似乎欠缺了禮貌;若果問候他們說『令尊翁』、『令壽堂』健康嗎?就優美得多了!
記得有段這樣的笑話:
話說,有個人名叫亞松,懶得像條虫。恃著父母愛惜他,不肯讀書但又愛自作聰明,常使父母啼笑皆非。有一天,父母為了要兒子學做生意,就故意跟亞松說他們今日有事要出去,要他到店內看店。還告訴他要學習招呼客人,客人買東西的時候要記得收錢。
亞松說:「你們不要把我看得這麼蠢!有什麼好學?我全都會!」
於是,兩夫婦就出去了。
沒多久,有個客人進來問:「請問令尊在嗎?」
「不在。」
「什麼時候不在的?」
「已經很久了。」
「那令壽堂呢?」
「要付錢。」
「我只想看一下令壽堂。」
「沒錢有什麼好看?沒有啊!」
「兩個都不在了?」
「有什麼好奇怪的?」
客人心想:「他父母都死了的話,我前天見到的難道是……鬼?」
客人見亞松講話無禮,就不再問下去,走了。

不久,亞松父母回家,問亞松有沒有人來買東西。亞松說:「有就有,但不是來買東的!不給錢就想要東西。我說沒有,他又想要糖。你說多生氣呀!什麼擰磚,擰糖的……」
「你是不是搞錯了?他講的應該是令尊令堂吧!『令壽堂』是你媽。『令尊』就在稱呼我……真失禮啊!平日叫你讀書你又懶,今天當場出醜了吧!要記住,下次若有人問你令尊在嗎?令尊就是我,你的爸爸;問你令壽堂,令壽堂就是她,是你媽。要是人家喜歡墻上的畫,問你是取材自什麼,你就告訴他是來自對牛彈琴。」

沒多久,他父母又出外。又有個客人來問:「哥,你好嗎?令尊在嗎?」
「啊?哦,令尊就是我,我就是你爸爸。」
「哈,你什麼時候學得這麼幽默?請問令壽堂呢?」
剛巧這個時候女傭端出來熱茶,於是亞松立即指著女傭:「啊,你問令壽堂嗎?令壽堂就是她,她就是你媽。」
「你在說什麼話呀?」
「哦?那幅畫嗎?對牛彈琴呀!」

聽到這裏,先生已笑得腰都直了說:「佘姑娘,你在幽我一默呀?你說我是亞松第二,是嗎?佘姑娘,其實我想請問你究竟「論語」這兩個字的出處在那裹呢?」

我說:「《論語》這部書記載的是我們中國一位偉大聖人,萬世師表,孔仲尼夫子在教學時與各弟子討論的對話,以及孔夫子平日的嘉言懿行。由孔夫子的弟子一一記錄編成的書。

這本書的內容包羅萬象,有教我們求學的次序、有教我們做人的修養、有教我們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方法。無論君臣、父子、夫婦、兄弟、朋友各種人物,都為我們提供正確的、永遠可以遵循的做人方針。千古以來。都被公認為是匡扶正氣、振興綱常、維持世教的一部聖經。古人讚美說:半部《論語》就可以治天下了……」

當我講到這裏,梁先生立即止住我,插口說:「什麼?半部《論語》就可以治天下這麼厲害?會不會誇大了呀?」
我說:「其實古人的話都是有根據的。就以今日社會而論,物質極豐富、科技又很發達。若果沒有道德精神來維繫住人心,很容易會受物質引誘,做出自私自利、損人利己的行為。對個人來講,不但損害到自己的人格,更會招來很多煩惱,破壞人際間的感情,嚴重者更會擾亂社會治安秩序。 我們每日看到的新聞,很多駭人聽聞的事,都離不開金錢、物質。
例如,有個人因為錢,居然妙想天開要騙取保險公司的保險金而埋沒良心地買兇殺死太太。最後他當然都難逃法網。若問他為何這麼愚蠢,明知害人終害己,都要做?原因就是缺乏德育的教化,利令智昏,才做出這樣的糊塗事,知錯的時候已經噬臍莫及了。

所以如果人人都發揚聖人的倫理道德思想,發揚中國固有的文化精神,每個人
都重視個人的修養,實踐倫理綱常,就不會有鬥爭了。處在今日科技發達、物質豐富的社會,又能夠有文明的道德精神,那就真是牡丹綠葉,相得益彰,社會安寧,人類的生活也必定幸福美滿,世界也會永遠和平。梁先生,你說是嗎?」

梁先生說:「聽君一夕話,勝讀十年書。我現在才知道聖人的經典是這麼偉大。」

以上就是我和梁先生討論《論語》的對話。論語全經二十篇,分為幾百章,全經講完要很長時間。不如我在每篇當中抽一點出來研究。其中有曲解或不圓滿的地方,請各位原諒。亦盼望各界大德前賢不吝指教。

如無法觀看下列視頻, 請按此連結: 論語點滴第一講:  為何要學《論語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