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12月3日 星期二

《孝經》第四講:孝經開宗明義章第一 第三段

主講:  佘潔芳女士 

孝經原文:
立身行道.揚名於後世.以顯父母.孝之終也.夫孝.始於事親.中於事君.終於立身.大雅云.無念爾祖.聿修厥德。

 內容概要:


     孔夫子說:「為人子女,既然知道身體髮膚受之父母,就應該體念父母愛兒女的心。就要保護好自己的身體,不要讓它受到毀壞,也要保護好自己的名譽,不要讓它受到損傷。這就是報答父母生育之恩的開始了。 做到之後,我們還要立身行忠、孝、節、義、人倫大道,仿效天地的博愛無私,兼善天下,自然我們就能實至名歸,日後定能揚名後世。父母的德就能因此而表現了出來。這就是全始全終的大孝。」

     孝道是什麼呢? 在家中,要有孝順父母的美德;出外,要盡侍君,盡忠盡責,還要造福於人民,造福于人群社會。由始至終都要樹立起完美的人格,然後才是報答天地、祖宗、父母生育之恩。這就是孝道。

     孔夫子說:「在《詩經‧大雅篇》中提到周公教成王,他也是教成王不要忘記祖宗的大德。要修德行道來報答他們的大恩,盡孝。」由此可見孝道是有根據的。

     以上的經文讓我們明白,孔夫子說的孝親是這麼的偉大。因此,我們瞭解到孝親是天經地義的事。不過有人可能會說:「夫子雖然教人孝道是對,但是叫人『不敢毀傷(自己)』就是孝的話,就不太明白了!自己每天早上起床梳頭都梳掉了很多頭髮,這還怎麼孝呢?」

    其實,「不敢毀傷」的道理是這樣的:做兒女的要出自內心體貼父母,明白父母愛子之心無微不至,不要令他們擔憂、憂慮。 因為每一個做父母的人,最擔心的就是子女學壞和身體有病。所以,做兒女的,凡是遇到會造成人格損壞或者會讓自己會生疾病的事都要格外小心。

    例如,飲食方面,吃飽了就不要再吃了,因為胃痛就是這樣來的。 危險的事也應該戒除。例如,一些死亡遊戲就不要貪刺激去玩。三號風球的時候,不要去游泳,因為很容易遇險;不會爬山的,就不要跟人家比賽,因為如果摔傷了,父母就會很心疼。要是摔斷了手腳,進了醫院,父母就更坐立不安了,又要送湯水、 又要探病、又要擔心不知道能不能康復、會不會殘廢等……使父母傷心勞累,是很大的罪過啊! 如果還吸毒、打鬥、撩事鬥非、又偷東西等……觸犯社會的法律,受社會法律的制裁……你說父母怎麼會不肝腸寸斷,痛不欲生。 記得,有一個學生因一時貪念,在超級市場偷東西,後來更自殺,斷送了一生的前程。 他不但辜負父母養育之恩,更使雙親和自己的名譽掃地,就更加不孝了。

    廣東人有句俗語:「臭罌出臭草。」如果我們做得不好,別人首先會侮辱我們的父母,說我們父母沒有家教。 所以 “不敢”這兩個字,就是要念念不忘。知道父母怕兒女懶惰不讀書,害怕考試不及格的,就“不敢”懶惰,要勤奮讀書,使父母開心; 知道父母擔心兒女學壞的,就“不敢”放縱,會言行謹慎,潔身自愛,使父母安心;知道父母擔心兒女有病的,就要維持身體健康,維護生命安全,讓父母放心。 以上就是「不敢毀傷」的簡單解釋了。

    父母覺得自己辛苦養大的兒女,若能夠造福人群,出人頭地,就
是他們最大的安慰和榮耀。 所以,一個人能夠做到飛黃騰達、揚名顯親,就是進一步的孝。 如果能在飛黃騰達之中不但孝順父母,而且還把自己的最高榮譽歸功於父母的栽培,就更加了不起了。 例如,古今的很多賢哲都將自己出資建立的醫院、學校、慈善機構冠上自己父母的名字來做紀念。又有一些開辦老人康樂中心,或者是做義工為老人服務等,不但是孝順自己的父母,也愛天下人的父母。 這種真心的孝子就真是令人敬仰。跟一些得意忘形,忘記父母的深恩,連父母都不認的人一比,真是天淵之別。

    有一件事是這樣的:話說在一個農村的地方,有一對姓王的夫婦。千辛萬苦將兒子供到外國留學。他畢業之後,返回中國,並沒有返回鄉下探望雙親。直接住在城市,準備出任高職。並已定下日期舉行就職典禮。 這件消息被她母親知道了,就歡天喜地的連同鄉親們連夜趕出省城,想參加兒子的就職典禮。

    怎知,到了禮堂門口,就被門口的警衛擋了下來,問道:「老太婆,你找誰呀?」
「我找王某某。 」
「他現在正忙著呢!」
「他是我的兒子,我只想見見他而已!」
「那好吧!你在這裡等一下。 」

      王某一出來,見到他的母親衣衫爛褸。心想:「這怎麼行啊!這不叫我丟臉嗎? 」於是把心一橫,就指著母親罵:「你這個老太婆是瘋了嗎? 不要在這裡亂認人,快走吧!」

     剛巧,這個時侯要主持這次的就職典禮的高層人物駕到。他看到那位老人家在那裡哭,更捶胸搥背地說:「無陰公嘍(沒良心的孩子),怎麼連母親都不認呢……」於是就問明究竟。

     查問後,知道這位老人家所說的話是真的。於是馬上開會。 立刻取消這王某人的職位。因為一個不孝的人,怎麼能夠治人,管理國家大事呢!眾人都指著他罵:「怎麼會有這麼忘恩負義的人,真是有辱斯文……」這時,這個逆子真是恨不得地下有個洞,可以躲進去遮醜。

    你看看,因為一念之差,不孝的結果,換來一個名譽掃地。 如果他讀多幾遍《孝經》,相信就不會有這種事情發生了。  

如無法收看, 請按此收聽 :
(粵語版)  佘潔芳女士 主講《孝經》第4 講:
(普通話翻譯版) 佘潔芳《孝經》第4講:孝經開宗明義章 第三段

2013年11月30日 星期六

養心篇: 南懷瑾老師 南禪七日講座 第十二講

下列視頻的內容重點:

什麼叫有尋有伺?
唐代玄奘法師的翻譯:有覺(有尋)有觀(有伺)
有尋: 等於我們晚上走夜路,掉了一毛錢了,拿個電筒來找,就叫“有尋”。
有伺:找到了,這一毛錢在這裡,用手電筒的光圈照著它不動,這個就是“伺”的境界。
我們打坐,想念頭清淨,清淨不了。怎麼才能清淨啊?就在尋找這個插頭,插在清淨的地方。


《瑜伽經》關於做功夫修行的內容:
1. 禪定(靜慮);2. 解脫;3. 等持(定慧等持);4. 等至(平等的到達那個境界)


修行,要達到離生喜樂(初禪)。
真的功夫做到,身心就可以分開了,達到身心有分離之感、有出離之想。對於人世間這個世俗越來越想離開了,而且在靜中,曉得這個思想、心理作用、精神作用,同生理兩個可以分開。如果功夫不到,氣脈不通,道理講得再好,功夫做得再好,始終還在這個肉體的生理上轉。



學佛要注意:“聞、思(研究)、修(真正去實證)、慧”。
不要光聽佛學,照傳統的,裝進來就算,自己不加思考,不加研究。
聞了要思,思了,真修去實驗,修是科學的實證,然後才得果位,成為佛的境界,大徹大悟。


學佛要先研究三界(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)天人表,把這個境界搞清楚。

修天人境界,根據佛學,怎樣由凡夫變成天人?
: 十善業道(道德清淨了,功德到了)。修禪定不一定會變天人。還要看業報,修一切善行,看你十善業道修的功德到什麼程度決定你升哪個天。
(筆者按: 十善業包括永離殺生、永離偷盜、永離邪淫、永離妄語、永離兩舌、永離惡口、永離綺語、永離貪慾、永離瞋恚、永離癡見)

為何修功德能升天?
中國人說為善最樂。做了一件好事,心自然就開了, 快樂了。相反,做了不好的事, 心就閉了,不舒服了。  所以以善德養生陽氣。做到真的大善,一定是天人境界。 

大善人分兩種:
1. 心行:心裡的、內心的思想是心行。內心思想表達在外就是普通的生活行為。十善業道是生活行為做到了人天的果報。 

2. 外行:做到修行的和出家的生活行為。 但不一定內心心理上做到了。

學佛學禪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可以升天,升天並非究竟之路。修禪是真修實証之路。四禪八定是共法。不管是走小乘的四果羅漢的修持,或走大乘十地菩薩的修持,佛法的中心,根本修正的功夫就在九次第定(筆者按: 包括四禪、四無色定及滅盡定)上面。

修“安那般那”和白骨觀最快。因它很容易轉變生理、心理;很容易打通了道家所講的奇經八脈,達到成果;很容易做到密宗所講的三脈七輪。 氣脈一通了,心境、身心轉變了。初禪、二禪、三禪、四禪加上四定容易証得果位。

初禪生色界。色界初禪天。 初禪天就是梵眾天、梵輔天。

初禪到了,能馬上升天嗎?
不。到了初禪、二禪、三禪、四禪境界。 你身心的果報那個境界與天人境界是一樣的。等於儒家講的天人合一。

當真的修到了初禪,生了天人境界,天人境界最容易墮落 。因為福報大了。越是在天人境界,越容易墮落。 所以佛法講:富貴發心難,貧窮佈施難。 因此佛以苦為師,以戒為師。越苦越容易發心。  

升天不升天得配合心裡的願力。不光講理論,要配合自己修持、反省,觀察清楚。     

初禪到了初禪天,到了色界,就是色界天的初步了,才能夠說超越了欲界。欲界裡有五欲:人世間的男女色欲、飲食欲、財欲,名欲、睡欲。當修到了初禪、二禪之間,可以斷去人間的煙、火、食。欲界中的兩大欲,男女、飲食至少有一個清靜了。 男女關係最難斷。

二禪:定生喜樂。 
張商英臨走時說:《法華經》所言全是真的!

從一禪到二禪,以什麼為標準呢?
如果拿小乘與大乘之間的學理,則以兩個大目標為標準:
以“見思惑”減除了多少為標準。修行要根本地知道什麼是“見思惑”,才可以打坐。

什麼是見?什麼是思惑?有幾個?
見:邪見、身見、邊見、見取見、戒禁取見。
思惑:貪、嗔、癡、慢、疑。

身見:還見到身體坐在哪裡,對身體有感覺。

邪見:偏見,跟正見差了一點,造成失之毫釐,差之千里。

邊見:靜坐到空了,覺得自己空了,便落到邊見上去了(空有了邊界) (其實):空有空的境界,它是一種境界。   

見取見:主觀的認為只有自己學的那一套見解才是正確的。
取:把成見抓得牢牢的。
(其實):應該要跳得進去,也要跳得出來。

戒禁取見:過於執著戒、禁。(其實):應要入乎其內,出乎其外。

應將五見破除,把學到的佛法、道理消化, 化為自己的營養,靈活運用。        

思惑:貪、嗔、癡、慢、疑。入胎時就已存在,是前生帶來的,是思想內的成分,很牢固。     
貪:貪名、貪利是欲界的貪。
嗔:有脾氣。
癡:頭腦不通,見解不清、不懂。
慢:所有的錯都認為是別人的錯。 自戀,覺得自己最好。是自小養成的習性(例如:認為全世界只有媽媽做的菜最好吃)。
疑:絕不相信自己。懷疑自己、別人及一切。是多生多世帶來的習氣。

不要被“見思惑”困住。知道了,就可以斷了,就見道了。
迷惑:把自己困住了,挷住了自己的思想。

到一禪、二禪的境界來了後,不要刻意去檢查。 自己自然會檢查。 靜極了後,自己把這些心理狀況都拿掉了,自然會看到。

修行最重要的三個字:【境】:境界; 【行】:可以做到的行為; 【果】:得到的那個成果。

坐起來後,為什麼不能定?
見道、修道都難斷的是:
時間觀念:計算著坐了多長時間。
空間觀念:執著要坐在哪裡        
時空兩個觀念,已經把你困住了。困住是身見,身體的感覺狀態。

釋迦牟尼佛在小乘經典《阿含經》:
念頭有個念,修行的法門有十念法(十個大原則,方法):
念佛、念法、念僧、念戒、念施(念佈施)、念天、念安那般那(念出入息)念身、念休息、念死
隨便修哪個法門,都可成道,包括了禪宗、密宗等一切。    
如此去做,初禪、二禪的境界不難做到。 

  道家提倡性命雙修:
“只修性不修命,此是修行第一病。但修祖性不修丹,萬劫英靈難入聖。”
與佛家的《性命圭旨》相近。  


筆者註: 根據佛光大辭典(慈怡法師主編):見道以前者為凡夫,入見道以後則為聖者。其次,見道後更對具體之事相反覆加以修習之位,即是修道,與見道合稱有學道。
        
如無法觀看下列視頻, 請按此連結: 南懷瑾老師 南禪七日完整版 012

2013年11月3日 星期日

《孝經》第三講:開宗明義章第一 (第二段)

主講:  佘潔芳女士 

孝經原文:身體髮膚.受之父母.不敢毀傷孝之始也.

 內容概要:  

   這一段是分析孝親的原因。孔夫子說:“為什麼國家的政治、學校的教育,都要由教「孝」方面為基礎呢?因為「孝」是人道的根本。本立就道生。如果人人都懂得「身體髮膚  受之父母」的話,自然就懂得不敢毀傷的道理來報恩盡孝。

   試想一下,木有本,水有源。一顆大桃樹,是由一顆桃核的種子,經過農夫的辛勤栽培,才能長出燦爛的桃花,並且結成累累的桃果。但是,假如有一天,把這棵桃樹被鋸了下來,離開了它地下的根,這棵茂盛的桃樹就會馬上枯死。

     同樣,人是由父精母血孕育出來的肧胎。 經過母親的十月懷胎,瓜熟蒂落的時候,才有這個四肢百骸、五臟六腑、毛髮皮膚俱全的身體出現在這個世間。經過父母的辛勤教養,心血費盡,才能長大成人。父母之恩真是昊天罔極!不報,是不是忘本呢?不報,可不可以呢?

     我曾經聽過一個朋友說:「以前就說要講「孝」,現在何必要講「孝」呢?反正有政府養嘛……」他可能沒有聽過這一段經文。 如果他聽過的話,就不會這麼說了。其實,孝順父母是為報答父母生身之恩的。

    講到這裡,我不如講一個古人的故事給大家聽聽,印證一下孔夫子說的「身體髮膚受之父母」的道理吧!

    在光緒王的時候,有一個老婦人,來到衙門面前擊鼓鳴冤。當時的縣令是大人。大人是個明鏡高遠的清官。於是他就開堂審訊,叫老婦人上來,問:「你何故擊鼓鳴冤呢?所告何人?」

    老婦人眼淚汪汪,叩頭痛哭道:「大人啊!我被兒子用棍打破了頭, 求大人申冤!」

     大人說:「那你的兒子是你親生的嗎?他為什麼要打你呢?」

     「是啊!兒子是親生的。因為丈夫死了,自己可能不會教兒子。辛辛苦苦把兒子養大了。怎知他遊手好閒,又好賭,還整天跟我要錢。沒有錢給他,就拳打腳踢。今天還拿一條棍子打我的頭,把我的頭打穿了。求大人申冤!」

       大人就說:「好吧!你姑且先站在一邊,讓我問問你的兒子。」於是就叫逆子上來問:「你母親告你忤逆,打傷了她的頭,你有沒有話要說呢?」

      逆子說:「我承認打穿了她的頭。但我不認自己忤逆。」

    「打穿了頭,明明就是忤逆。為什麼又不認呢?」
    
    「他不應該拿著爸爸的錢不讓我花!我打她是對的!因為父業子應承!」

      大人說:「你倒還有點墨水喔!那到底你是不是你母親生的?」

     「是啊!」

     「那你就欠了你母親的債!你把債還清了,本官就不再理會啦!

     「我那有欠她啊!她的外家很窮,這些錢全是我父親剩下來的!」

     「我不是說這些。我問你:你出生的時候,有多大呀?」

     「哎呀!大人哪!我出生的時候是嬰兒嘛!只會哇,哇,哇地哭,怎麼知道有多大呢?」

       「混帳!你這個刁民。明明你是知道的,你騙我說不知道?!左右,給我打他五十板,看他知不知道!」

       逆子心想:大人怎麼會這麼糊塗呢?出生的時候誰會知道自己有多大呢?算了吧!反正他也不知道,我也不知道。好漢不吃眼前虧:「大人啊!我知道了。」

      「有多大?」

      「唔…小人出生的時候有大約暖水壺那麼大吧!」

      「有多重呢?」

       「啊呀!青天大老爺呀!我怎麼會稱自己呢?」

     「混帳!你知道自己有多大,就不會稱嗎?你騙本官呀!左右,給我打他一百板,看他知不知道。」

      逆子馬上說:「知啦!」

     「有多重啊?」

     「嗯…… 六斤重,大人。」

      「沒錯!你出生的時候暖水壺那麼大。你母親經過了三年哺乳,七年恩養,十年培植。又要管你、又要教你,還要保護你。 然後養得你現在牛高馬大。由六斤重養到你現在百多斤重。你父母啊!不知道經過了多少的辛勞、多少的心血,才養到你現在這麼大。當日你肚子餓不會吃、寒冷不會穿衣服、有病不會看醫生。如果你的父母給你吃少一點,已經把你餓死了;不給你衣服穿,已經冷死你了;有病不治你,已經病死你了。 今日,你不念父母的養育之勞,還要打打罵罵,當你母親牛馬不如。你簡直是個忘恩負義的衣冠禽獸。不過,本官沒有辦法叫你「孝」,你有權不孝。但是,本官今天要主持公道。我要割出你六斤肉,還給你母親。以後就由得你去『父業子應承』!你再打你的母親也與我無關。左右,給我割肉!」

       這時逆子大叫:「大人哪!救命啊!小人知罪了。如果不是得你當頭棒喝,小人真的無由得知父母的深恩似海,義重如山啊!」……


      以上的故事就是說明了夫子所說「身體髮膚受之父母」的道理。凡為人子女的,怎麼可以不孝呢?所以夫子真是語重心長啊!


亦可按此收聽 : 佘潔芳女士 主講《孝經》第 3 講: 
【粵語版】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【普通話翻譯版】

2013年10月28日 星期一

養心篇: 南懷瑾老師 南禪七日講座 第十一講

下列視頻的內容重點:

禪宗在佛教標榜「教外別傳」。
教外:一切佛經、經典、一切教理以外。
別傳:特別的傳承,很秘密∕很明白。

佛法成了中國文化的一大重鎮,配合中國文化的一切。
佛法的精神與命運同中國歷史的演變完全一致。凡是當天下太平,國家鼎盛的時候,也就是它的教義弘揚、人才輩出的時候。當一個時代衰落的時候,它也跟著衰落了。幾乎跟中國文化是同一步調。

禪宗鼎盛是在盛唐到中唐的時期。五祖和六祖是在初唐、唐高宗、武則天的階段。這個時期很難找到密宗。

六祖有兩位得到禪宗心法的弟子(出家人):
南嶽(湖南)的懷讓禪師、
清源西江的行思禪師。

禪宗此時開始在南方盛行。較注重智慧的成就。 
黃河以北還是在講教理、學術思想比較盛行。

禪宗的教育手法:   
例一:
四川成都,道一禪師,馬祖得道的故事:……
懷讓禪師用:“ 磨磚豈能做鏡,打坐豈能成佛?車子走不動了,打車還是打牛? ”等問題使馬祖看透、得道。

馬祖後來成為大師,共有七十二位弟子 (七十二員大善知識)藥山禪師是馬祖弟子之一。

例二:
百丈禪師被馬祖扭鼻子得道的故事……(參話頭)

例三:
馬祖回鄉,教嫂子用雞蛋掛床頭,使她得佛法的故事…… 

後來將古人怎樣開悟的故事講出來,再參考一下,就做“參公案”。
朝參公案的比較多。 到了朝就變成參死話頭(問題)了。

百丈禪師說(禪宗心法):

體露真常,不拘文字
靈光獨耀,迥脫根塵
心性無染,本自圓成
但離妄緣,即如如佛

我們本來就在那裡,隨時不變的。你要無想無念,不是你去無念無想。 本來沒有根的就是無想。本來沒有根的就是無念。然後一切無所謂空,無所謂有。當下一念清淨,坐在那裡,就如如佛。

如來:不只代表釋迦摩尼佛,所有成佛的人, 他的代號總稱就是“如來”。

如來禪:
是漸修法門,有次序、有理論、有事實可循。 因此講道理可以證入,有方法可以證入。用的是有義語,可用道理推敲。  

祖師禪:
百丈馬祖扭鼻子是祖師禪。沒有下文,自己去領會。沒有注解、沒有解釋、也沒有理由。哈哈一笑,全懂了。用的是無義語,沒有什麼道理可解釋。            
六祖慧能大徹大悟的經過……言下頓悟。
可是能悟的人只有極少數。大多數成了口頭禪、野狐禪。
所以,禪不宜多講。

野狐禪的由來:
有人問:“大修行人還落因果否?”
百丈禪師答:“不落因果。”因回答錯誤,百丈禪師輪迴成為野狐精五百年。最後以“不昧因果”得到解脫。

不昧因果:不否定因果,但因果對他沒辦法。
証得菩提是因,行入涅盤是果,依然不離因果。
把業力、習氣都轉變了,才是真修行。

大勢至菩薩在凡夫代表業力的力量;在菩薩代表願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