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6月8日 星期一

《論語》點滴 第五講: 學而篇 第一 (第四段)

主講:佘潔芳女士

大家好,我們又見面了。今日繼續研究《學而篇》第四段。經文是這樣的:
曾子曰:「吾日三省吾身。為人謀而不忠乎。與朋友交而不信乎。傳不習乎。」
這一章是孔夫子的弟子曾參夫子講出他誠敬反省的修養功夫。

曾夫子說:「人生世上,能夠事事本著良心,以孝、悌、忠、恕為本,做到仰不愧於天,俯不作於人,就是無窮的快樂;相反,若果稍有偏差,做出違背良心,忤逆天倫的事,就終生抱憾。因此我時常都戰戰兢兢,恐防失足鑄成大錯。所以,我每天都不斷反省,檢討每天言行三件事:

第一,事君盡忠,為子盡孝,答應別人做事,要盡心盡力做到完滿。我今天有沒有盡自己本分上的責任做好呢?
第二,與朋友結交,應該講信義。我對朋友有沒有坦誠、關懷、幫助,有沒有做到言而有信呢?
第三,夫子循循善誘,教授我的學問,有沒有時時溫習、練習,做到實踐篤行呢?

如果三點都做到了,總算今天問心無愧,心安理得。如果稍有疏忽,就非常危險。因為不忠、不孝、無信、無義是違背天理,玷辱祖宗的事。一不留心做錯,就會終生抱憾。所以反省的功夫,我每天都不敢忽略。」
以上就是經文的淺解。

我們應該要學習曾參夫子的修養功夫。古語云:「星星之火,可以燎原;涓涓不塞,成為江河。」今日的小過,就是明日的大過。如果以為小惡無傷大雅,滿不在乎,就會在不知不覺中養成大惡。到頭來就會嘆一句:「一失足成千古恨,再回頭是百年身。」推其原因,都是因為平日缺少反省的修養功夫。

所以這段話啟發我們:聖賢和凡夫的分別。
聖賢會時刻反醒,而凡夫則錯了也不知道。不但認為沒有錯,就算錯了,也不肯去認。例如:父母講多兩句時,不但駁嘴還大聲駡回去。當父母被氣得無法再講時,他還理直氣壯地說:「不反罵他們,他們便不會靜下來。常駡人是會得肺癆病的。你看看,我是多麼的孝順啊!」有時候騙了別人,就偷偷地笑,認為自己是多麼的聰明,對方是多麼的笨,受騙了還不知道。更有的殺了人,也認為自己沒有錯,是環境、是社會、是全世界的人的錯,是他們逼自己殺人的,自己是冤枉的。只懂怪責別人,卻沒有自我反省。

弒父、弒君、殺人、放火是人類的大惡。而人之所以敢做出十惡不赦的大罪,決非萌念於一朝一夕之間。而是由恨生仇,由仇而生殺機造成。所以在修養上,應該在惡念將萌的時候,就要反省,自我克制。

所以,曾夫子認為人之所以能夠成為聖人,因為他們能夠時時心存忠孝、實踐信義。成為聖人並不難,因為孝、悌、忠、信、禮、義、廉、恥是天理良知,人人本來俱足,天生就有。只是很多人被物慾心蒙蔽,所以無法將自己的本性發揮出來。而聖凡之別也就在此。因此,仁、義、忠、信的實踐與否,就是天堂地獄流芳遺臭的界限。其實愚夫愚婦能夠做到,就已是聖賢中人了。

講到這裏,我又要用一個故事來引証:
話說,秦始皇拼吞六國的時候,攻下國的城池,國所有的家族都被誅殺。但是,有個奶媽,卻偷偷地揹著小王子逃脫。這個奶媽一直跑,跑到自己的家中避難。

當時的秦始皇發現逃走了這個小王子,就下令:如果有人舉報,就得賞千金;如果知而不報,就誅十族。

奶媽的哥哥知道後,非常害怕。於是就勸他妹妹去自首,以免全家被拖累。妹妹拒絕,說:「我替人家撫養孩子,孩子交給了我,我就一定要守信用。如果我舉報他,就是不忠、不信,亦是貪財。貪財就是不義;怕死,就是不勇。我雖然是一個女人,又不識字,但是我覺得,若一個人為了自己的生命去出賣自己的人格,做些無信、無義、不忠、不孝的事,我寧死不做。我是不會拖累你的,我現在就走。請你不要告訴別人。我無法保護到這個小王子的話,我會問心有愧,死不瞑目。」

她哥哥答應後,奶媽便抱著小王子離開,在外到處躲避、逃難。可是秦始皇的兵馬甚多,又怎能避得過他的耳目呢?最終她在池塘旁邊被發現。

為了保護小王子,她用身體為小王子檔箭,可惜二人最終還是被士兵的亂箭射死。暴君如秦始皇,在知道這件事之後,也被感動得流下眼淚。

所以說,孝、悌、忠、信、禮、義、廉、恥可以驚天地、泣鬼神。秦始皇為嘉獎奶媽的忠義,就派人找到她的哥哥,向他說:「你們家的教育非常好。連一個家中女流也能夠做出大忠大義之事。寡人因此就封你大夫之職,以資加勵。」

她的哥哥本來已經驚恐到面無人色,以為死定了,甚至還要誅十族,豈料秦始皇要獎勵他做官。真是喜出望外!除此之外,秦始皇還起了一間廟去供奉他的妹妹,封她為忠義之士,并且為她風光大葬。

所以岳武穆(岳飛)說:「人生在世,最重忠孝,两無缺陷,方算英雄。」歷古的聖賢亦皆以此自勉,成為聖賢仙佛。

各位觀眾,我們下次再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