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6月18日 星期三

第十八講:《孝經》廣要道章 第十二



主講:佘潔芳女士

孝經原文:

子曰.教民親愛.莫善於孝.教民禮順.莫善於悌.移風易俗.莫善於樂.安上治民.莫善於禮.禮者.敬而已矣.故敬其父.則子悅.敬其兄.則弟悅.敬其君.則臣悅.敬一人.而千萬人悅.所敬者寡.而悅者眾.此之謂要道也。

這一章將孔夫子治國的道理扼要地分析出來。
孔夫子說:「每個人的一生之中, 時時都要合群。在家裡有六親眷屬;在學校有師生關係;在社會有不同環境的朋友。 所以一生之中,都不可以離群去獨居。 所以歷來的社會不安、政治的紊亂,推其原因,不外乎是人際關係不能夠溝通的原因。

要協調人際關係,就要靠領導人善於教化。如果教人相親相愛,每個人都遵守秩序,群體中的人際關係就會和諧共處,社會就會安定。

但是,教人家相親相愛並不容易。 因此,最好是教她孝順父母。因為一個孝親的人,他對父母愛敬之心自然也會愛敬他的六親眷屬,這樣人人就會相親相愛。

如果只教他遵守社會秩序,遵守法律不要犯上作亂,就真是不容易了。 因為人心不同,不可能一個一個去教。但是,如果自小在家裡教她兄寬弟忍, 兄友弟恭,養成好的習慣之後,在下位的,自然就以對兄長的禮貌尊敬上司,服從上司的命令; 在上位的,也會以愛護弟弟的心愛護老百姓。

想要人心純樸,就要有好的風俗。因為風俗是多數人精神的表現,經過很長的時間,成為一種形式。這種風俗就可以約束每個人的行為。 但是未必可以做到一定有好的風俗,所謂『十方皆有聖,千里不同風。』 如果遇到不好的風俗又怎麼辦呢?那就最好用音樂了。因為音樂可以怡情養性,以音樂教化,導人於正確的思想觀念,風俗就會好了。

 一個國家的安定,必須要上下一心,互相尊重。 莫如一個『禮』字。『禮』是天理的接物,人事的原則。『禮』是別尊卑、別男女。所謂『君使臣以禮,臣事君以忠。』 上下相補,人民就能夠效法,安於本分,在上的人就安樂了。

以上所講的『孝』、『悌』、『禮』、『樂』都是教化最好的方法。其中是以『孝』作為根本。 『禮』是作為表達而已。『禮』的含義最好。因為我們內心的敬,表現在外面就是『禮』。所以孝順父母都是用『禮』來表現的。 所以『禮』的含義是敬。

一個元首能夠愛敬他人,則愛人者,人恒愛之,敬人者,人恒敬之。故此『敬人』的父母,兒女就會很喜歡,他們歡喜了就會尊敬你;『敬人』的上司,下屬當然也喜歡,喜歡你自然就佩服你;『 敬人』的哥哥,弟弟也會喜歡你。喜歡你就愛護你。

『敬』在一個人,就有千千萬萬的人心悅誠服。 這就是治國平天下的扼要的道理。」

在這章書裡,它啟發我們,讓我們知道原來孝順父母、友愛兄弟、音樂、禮貌等等……對於人日用生活待人接物、治國、治家和自己的修養都是不可以缺少的。 一切政治的問題、社會的問題、家庭的問題和我們個人的問題,都離不開思想的問題。 如果倫理健全、思想純正的話,就什麼問題都解決了。

就以音樂來說,音樂是可以陶冶性情的。例如,一個小孩子頑皮暴躁, 不聽話。用大棍子打,他也不一定會服你。 但是如果你教他學音樂的話,慢慢就可以變化成性情溫和了。同樣地,政治未必可以改變人的思想。 但是,音樂就可以慢慢地將人改變過來。

但音樂是有邪、正的。唱出道德的詞句,內心自然就口誦心惟,趨于德行的方面。如果父子、夫妻、兒女、兄弟……一家人一齊聽聽音樂,唱唱歌,氣氛該有多好呢! 一定會非常融洽。 所以,音樂非常好,可以調和人的性情。

講到禮貌方面,就更加重要了。無論人的一言一笑、一舉一動,只要稍微有些禮貌的表現,就會產生無窮的妙用。其實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是由禮貌開始的,也是由禮貌來維持的。風度是由禮貌產生的;儀態也是由禮貌流露的;忍讓則是由禮貌表現的。同情、仁愛、諒解、寬恕都是從『禮』來的。所以古人說:「禮是隨身寶,能消萬禍山」的確是沒有錯的。

記得我有一次也收到這種效果。
有一次,一個星期日的晚上下午七點半,因為趕著八點鐘要講學,我一出機場便坐上了計程車。 怎知一上車就被計程車司機駡:「你有沒有搞錯,不會坐車就不要做!你懂不懂坐計程車的?」 我當時心想:「奇怪了,為什麼我乘計程車也有罪?」想了半天,終於明白了。原來要去的目的地太近了,(不用跳表。讓他在機場白白浪費了等客的時間,)使他賺不到錢。想到這裡,我就很難過,就馬上跟他道歉說:「對不起先生,我不知道原來是怎麼近。」可是那位司機仍然沒有放過我,一邊開車,一邊罵。下車的時候還說:「下次不用坐車了嘛 !」我很不好意思,再三跟他道歉後,還給了他雙倍的車費。那位司機一看,當堂楞在那裡,看著我,怒火一下子就平息了。

所以《孝經》裡面教我們孝親的道理不停的提到『禮』字,真是金石良言。如果人人以禮相敬,這個社會怎麼還會有紛爭呢?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